【大家談】造就更多的屠呦呦、韓春雨

2016-06-01 10:20:1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圖片默認標題

  5月30日下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九大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三會合一,不同尋常。上次三會合一,可追溯到1978年3月8日,在那次會上,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的著名論斷。有人説,1978年的春天是科學的春天,中國迎來了科學事業發展的春天。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鄧小平還提出,科學技術的業務工作,應當放手讓所長、副所長分工去做;在科技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對於學術上的不同見解,必須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

  時隔30多年,三會再次合一,意義非比尋常。與彼時相比,今天,科技工作者地位明顯提高,科研經費更是水漲船高,科研環境也大有改善。但科技工作者肩負的使命沒有變,所應具有的職業倫理也沒有變。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水準決定著我國的科研水準,為此,習近平提出,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發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

  這次會議,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關注點,但其中可找到價值共識,比如希望涌現更多的屠呦呦、韓春雨。

  屠呦呦,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獲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科學家、女科學家、土生土長未出國不會英語的科學家、未獲院士的科學家、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科學家、中醫科學家。

  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日前帶領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其科研成果被譽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諾獎級成果一齣,舉國振奮,讚譽不絕。無顯赫的學術頭銜、無優越的實驗條件、無海外留學遊學背景,韓春雨一時成了傳奇人物。

  在這次會議之後,如果讓屠呦呦、韓春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則是最讓人開心的事。但是,必須承認,科學家不可能批量生産,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像擰開自來水那樣一下子噴出來。大躍進不行,好高鶩遠也不行,所謂欲速則不達,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如何尊重規律?其實習近平和李克強講話都談到了一些常識性的判斷。

  比如,習近平強調,“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

  再比如,李克強指出,“讓科研人員少一些羈絆束縛和雜事干擾,多一些時間去自由探索。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機制,提高間接費用和人頭費用比例,推進科技成果産權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兩位領導人不約而同談到了經費,這並不讓人覺得意外。沒有足夠經費,科學家就難以振翅高飛,科研就失去動力。試問,如果河北科大不提供相應經費,韓春雨有財力靜下心來搞科研嗎?

  日前,法國政府削減科研經費,引發科學家不滿。7名諾獎獲得者和1名菲爾茲獎得主公開指責法國政府大幅減少科研開支,稱“這對科研事業和工業産業來説,無異是自殺行為”。

  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中國,大會提出,考慮到科研的特殊性、途徑不確定性,應提高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支配的自由度。這是不折不扣的好消息,也是深諳科研規律的中肯之言。

  其實,前幾天,國務院提出的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就讓人歡欣:凡是束縛教學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發揮的不合理規定,都要取消或修改;凡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夠自主管理的事項,相關權限都要下放,特別是要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經費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權。

  如果果真做到了,那些有抱負又勤勉踏實的科學家就可以放心搞科研了。(王石川)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