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湖北蘄春縣管窯鎮:制陶小鎮煥發新生機

2017-06-05 17:17:0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明窯公司的技術工人正在製作陶器 白永光 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吳家迎): “14歲開始學藝,40歲當廠長,25年廠長。”何良法是湖北省蘄春縣管窯鎮手工制陶技藝項目的非遺傳承人,今年70多歲的他見證了上個世紀管窯鎮制陶産業的繁榮與衰落。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一直都是民間使用的日用器具。位於湖北省蘄春縣境內的管窯鎮,就是一個以燒制陶器的窯命名的鄉鎮,這個人口只有3萬人的小鎮,依託當地赤西湖底豐富的陶土資源,居民世代以制陶為業,鼎盛時期有上萬名制陶工人,是知名的“陶器之鄉”。

  透過管窯鎮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窯李家窯廠窯架上“洪武二年”的墨蹟,可以追溯這裡的制陶歷史始於明朝洪武二年,即西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經幾百年曆史沉澱和代代相傳,管窯手工制陶技藝堪稱一絕。

圖片默認標題

等待燒制的陶器 白永光 攝

  何良法告訴記者,自己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從小就開始學習制陶技藝,40歲成為一家窯廠的廠長,當年他的廠子主要生産壇、罐等日用陶器,效益非常好,後來隨著塑膠、玻璃器具的盛行和市場化運作的衝擊,廠子慢慢不景氣。何良法説:“塑膠製品代替後,廠子慢慢不景氣,2000年基本停産,技術工人都走了。”

  何良法説,眼看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産業慢慢衰落,心裏特別不是滋味。讓何良法感到高興的是,近幾年管窯鎮出臺了許多優惠措施扶持陶産業,著重打造特色陶文化小鎮,於是他和家人一起成立了湖北明窯陶藝有限公司,成為管窯新時期的第一家陶企。何良法説:“2013年,政府這邊提起,是不是這幾個廠幾百年就完了,工人在全國各地都搞的很好,都是骨幹分子,他們每年春節回來,和我説是不是我們自己也搞,我出去考察學習了,後來我就自己註冊了明窯公司,縣裏鎮裏領導都非常支持,我們集全家之力基本把廠辦起來了。”

圖片默認標題

何良發接受記者採訪 白永光 攝

  新公司改變了之前簡單的生産方式,將日用精品陶生産與陶文化體驗、教學相結合,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集研發、生産、銷售和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陶藝公司。

  何良法的明窯公司最大出資人就是他的兒子何建平。何建平是管窯鎮制陶業蕭條後長大的一代,出生在制陶世家,卻不會制陶。和村子裏其他年輕人一樣,成年後的何建平選擇了南下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和發展,後來通過縣裏的招商引資機會把電子廠開回了家鄉,自己做起了老闆,這也讓他有機會再次接觸祖輩留下來的窯廠。何建平説:“當時回來開廠,有一個鮮明的對比,電子廠是紅紅火火,燒窯制窯的窯棚慢慢倒塌,荒草叢生,作為一個窯廠的後代,看在眼裏很不舒服,覺得祖業在我們這一代可能面臨失傳。後來父親説,我們現在有能力,我們的祖業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丟掉。”

圖片默認標題

何建平接受記者採訪 白永光 攝

  出於對陶土、對父親的感情,何建平決定拿出資金,與父親一起辦陶企,長期在外工作的經歷讓他對於廠子的發展有了更開闊的思路。何建平説:“我們去考察,傳統的陶瓷業面臨轉型的話,肯定會有很多問題,我們也意識到了,要創精品陶,從材料的研製、器型,到後期的銷售,到網絡的建立,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政策扶植,加上定位準確,讓公司取得了成功。作為老一代的制陶人,何良法也喜上眉梢。何良法説:“我們這邊老廠有1500平方米,這邊以後是大學生實訓,小學生體驗的地方,我們是省的高級教育實訓基地,每年接受武漢經濟學院、美術學院、理工學院、輕工學院的學生,現在條件還差點,很多人要來,接待不了。”

圖片默認標題

何登明演示拉坯技藝 白永光 攝

  一個人能帶動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就會帶動一片,明窯公司的成功鼓舞了其他的制陶人。現在年近60歲的何登明1998年南下廣州,憑藉自己的制陶手藝,很快在當地的陶企成為技術骨幹。後來又得到了廣州美院老師、清華大學教授的細心指點,制陶技藝得到了提高,成為知名的制陶專家。2015年在管窯鎮政府的盛情邀請下,他放棄了廣州的高薪工作,回到故鄉創業。他説,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為管窯鎮制陶業的復興貢獻一點力量,他説,只有將高起點與創新結合起來,管窯鎮的制陶業才能復興:“祖祖輩輩都是做陶瓷的,回來是提升管窯陶瓷的第一步。過去的陶瓷不能拿臺面,回來希望做好點,拿得上臺面。”

  現在何登明在鎮裏一家陶企供職,還自己開了一個工作室,潛心鑽研創新陶藝技術。工作室裏的作品從練泥、拉坯到燒制都由他一個人完成,這裡琳琅滿目的作品見證了他這次“回歸”的成功。

圖片默認標題

何登明展示自己的作品 白永光 攝

  隨著新陶企的出現和何登明這樣的大師級技師的回歸,管窯這個古老的制陶小鎮正在煥發生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年5月,湖北省美術家協會陶藝創作基地、黃岡市美術家協會陶藝創作基地紛紛在管窯鎮掛牌。

  徐紅霞是管窯鎮鎮長。她説,打造特色陶文化小鎮是管窯鎮近年來的中心工作。首先,他們制定政策,吸引了一批大師回到管窯成立個人工作室。其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窯廠轉型發展。此外,圍繞制陶文化的挖掘和産業化開發也是工作的重點。徐紅霞説:“做旅遊文章,比如你看到的李家窯,廠房廠址的原貌,我們都把它保存的很好,現在正在規劃,也正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準備進行修復,讓它成為有文化底蘊的窯廠遺址,一個鄉村旅遊的點。第三,做大、中、小、幼學生的實習實訓和教師培訓基地。目前已有8所高校在我們這邊掛牌,每年幾千人來體驗製作攝影遊玩,這樣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農家樂的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

管窯鎮的古窯李家窯廠 白永光 攝

  鎮長徐紅霞介紹的李家窯是管窯鎮現存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只見古窯依坡而上,恰似龍脊,旁邊一棵千年古樹枝幹參天。這個古窯長98米,寬8米,平均內徑1.8米,可同時燒制30000余件器物。據在現場正在維修古窯的工人説,不久,這裡的窯火還將重新燃起。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