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缺乏個性成中國金融人才發展障礙?真相到底如何

2017-06-22 17:02:5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聶崢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何雨陽):2016年4月,《財經》雜誌刊登了一篇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的文章:《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了?》當時曾一石激起千層浪。無獨有偶,今年6月6日,法國《歐洲時報》也在華人論壇欄目刊登了一篇《中國留學生出了什麼問題?》的文章,文中觀點與陳教授的觀點頗為相似。這讓記者不禁好奇:中國學生到底怎麼了?於是記者採訪了美國的金融學教授和華爾街的從業人士,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看法。

  中國學生被批:太聽話、沒個性

  陳教授在《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了?》一文中表示,他發現包括耶魯在內的一些美國名牌大學開始少招或者偶爾不招中國的金融學博士研究生,因為中國學生往往開始學習成績都好,做博士論文研究時也尚可,但等到畢業去學術市場找教職時,都表現不好,沒法找到一流大學教職。與此相近的另一個現象是:在美國金融和矽谷高科技行業乃至企業界,印度裔高管的人數遠超華裔。

  陳教授在文中舉了兩個例子。其中張三(化名)“在我的博士生課堂上他毫無疑問一直最優秀”,但是他卻中途退學回國去做PE投資基金。因為學術研究並不是他的激情所在,只是“因為父母要我這樣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學都這樣做。”

  而李四(化名)是國內頂尖大學的經濟史博士生,到耶魯來訪問一年。結果他卻選修了15門耶魯戲劇學院的表演課程,顯然他的激情在戲劇和表演上,不在經濟史和經濟學上。那為何不直接申請藝術學院呢?“我父母不讓呀。他們要我學經濟學,好找工作!”

  

  陳志武。

  陳教授在文中感慨:“這麼多年教過的中國學生中,真正因為自己喜歡而研讀經濟學、金融學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因為父母的壓力和安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非自己激情所在的事業自然無法做好,更不會有突出的創新。

  而在職場方面,因為中國人看重幹活的“硬本事”,看輕溝通能力、表現自己等“軟本事”,“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説會道、知識淵博的人領導的”, 所以中國人只能幹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樣在矽谷和美國大學等領域成為領袖人物。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陳教授認為跟我們的文化從小就要求孩子要“乖乖聽話”有關,使我們習慣於接受父母的安排;同時儒家的名分等級秩序壓抑了我們的個性,使我們成了只會做事、不會做聲的人。

  

  貝爾納·貝洛克。

  而在《中國留學生出了什麼問題?》一文中,法國圖盧茲高等商業學院前院長、經濟學教授貝爾納·貝洛克(Bernard Belloc)對他的中國朋友表示,他對美國名牌大學經濟金融專業不願意招收中國研究生一事並不感到意外,他認為中國學生能在考試中給出“完美答案”卻缺少懷疑和評判精神,因此效果不好。

  而被問到他如何看待“中國的頂級金融專業畢業的博士生為何找不到頂級工作?”時,他説:“他們的最大問題是缺少個性。”因為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個性,因此沒有激發出創意和創新的能力。

  金融名教授:我不認可根據國籍給學生貼標簽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金融中心主任威廉·戈茲曼(William N. Goetzmann)接受記者採訪表示,他不認為可以根據國籍來給學生貼上某種標簽。

  戈茲曼説,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接觸了很多來自中國的博士生,其中許多人在學術領域和實踐領域都非常成功。

  比如他最早的中國金融博士生之一鄭璐現在已經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金融教授了,鄭璐在公募基金的研究方面一直很出色;還有Dong Lou,現在已經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金融學副教授了,他認為Dong Lou是同時代人中最有創意的金融學者之一。

  “我不認為可以根據學生的國籍來給他們貼標簽。我接觸的每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都有著各自的天賦、興趣和長項。在過去30年裏,全球日益增長的開放性使得美國高校能夠從外國來的博士生中獲益良多,這對於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都是雙贏的事情。” 戈茲曼説。

  

  威廉·戈茲曼。

  戈茲曼還特別提到了陳志武教授,評價他是“近十年中,來自中國的最著名的金融學者之一”。戈茲曼説,陳教授對於金融學和用金融學服務社會的熱情促使他回到中國,通過撰文、科研等多種方式對中國的教育作出貢獻。“他就是一個在美國高校畢業的中國學生如何在世界上創造影響力的典型,不論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社會貢獻領域。”

  而當記者問到對於想申請金融博士的中國學生有什麼建議時,戈茲曼説:“博士教育漫長而艱辛。除非你的激情在於學術科研,否則不要申請。也因為如此,我建議學生在申請博士學位之前先了解一下科研生活是什麼樣子。”

  另外,在戈茲曼教授的引薦之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負責博士生登記工作的貝思•安(Beth Ann)女士告訴記者,目前耶魯共有21位金融學以及金融/法專業的博士生,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也就是説,目前耶魯金融類專業中有三分之一的博士生來自中國。

  而在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官網上,記者在全體教員欄目下找到了5位本科畢業于中國的教員,其中有3位助理教授、2位教授,約佔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全體教員的6%。

  其實,美國名校中不乏來自中國的金融學教授,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學講席教授王江、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黃明等。

  華爾街從業人士:華裔多為中低管理層

  在華爾街從事金融財會服務已經10多年的旅美華人吳一平接受記者採訪表示,金融學博士就業的方向是各大學商學院的教職,選擇華爾街工作的較少。

  “華爾街需要的主要是和投資相關的各種專才: 量化資産管理公司中的應用定量研究領域就比較多金融博士,但是在量化交易領域就是好像數理或者統計專業的畢業生多一些,而且以本科生和碩士生為主。相對來説,金融博士畢業後選擇來華爾街工作的人還是比較少。”吳一平介紹稱,博士畢業後來華爾街工作的一般大多是學會計、統計和數學專業的博士,這些人主要負責金融大數據。

  “我有個朋友是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的,是數學博士,他在華爾街就做的金融大數據。”

  説到華裔在華爾街的整體從業情況,吳一平表示,目前華裔在華爾街做到中高層的不多,主要還是以中低管理層為主。“要在華爾街混得好就要溝通技能好,而且需要特別了解其他國家的習俗和文化,華人在這方面相對不擅長。”

  

  吳一平。

  吳一平提醒稱,留學生申請專業之前一定要提前了解整個行業的需求,不然畢業後會面臨很多挑戰。另外,部分中國留學生在拿到身份以後就馬上跳槽,導致很多公司不願意再招國際學生。“所以我也想提醒一下,我們的留學生一定不要殺雞取卵,要為後面的人留條出路,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

  俗話説,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不妨聽聽提出批評之人的建議:

  陳志武教授:“今天的世界已經高度一體化了。為了讓我們的後代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中更能勝出,一方面必須改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重點放在“做人”的通識與思辨訓練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級秩序的文化制約,不能再把‘順從聽話’機器人作為我們的楷模。”

  貝爾納·貝洛克教授:“在有電之前,人類用蠟燭照明。蠟燭當然好,但如果不顛覆蠟燭,那會有電燈?在蠟燭研究上就算投200億歐元,也只能研究出超級蠟燭而已,並沒有什麼用。然而要産生創意,必須持有懷疑、批判的態度”。

  

標簽:海聞社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