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沿途地區:重慶市簡介

2017-06-26 00:01:5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章文君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橋都,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超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中心,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中西部地區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

  重慶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宋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定重慶為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

  共和國成立初期為西南大區駐地和中央直轄市,1997年6月18日恢復成立中央直轄市後,重慶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步伐加快,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産業集群,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十三五”期間,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創新中心和內陸開放高地。

  重慶擁有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以及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重慶鐵路保稅物流中心、重慶南彭公路保稅物流中心、萬州保稅物流中心,過境72小時內免簽,進口整車、水果、肉類、生鮮海産等口岸。

  行政區劃

  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38個行政區縣(自治縣),有23個區(萬州區、黔江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15個 縣(自治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 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重慶以主城區為依託,各區、縣(自治縣)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城 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歷史沿革

  重慶是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定重慶為陪都,重慶同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一道被列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揮中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負責領導國統區、港澳及海外地區的黨組織和統一戰線工作,形成的“紅岩精神”,是激勵重慶人民的巨大精神動力,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民盟、民建、九三學社和民革前身之一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均在重慶成立。

  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為中央直轄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和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6月18日正式掛牌。

  自然地理

  重慶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38個區縣(自治縣)。戶籍人口3375.2萬人,常住人口2991.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9.6%,其中主城建成區面積6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8.98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藏族等5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近200萬人、佔總人口6%。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山地佔76%,有“山城”之稱。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18℃,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重慶域內水系豐富,流經的重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665公里。旅遊資源豐富,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産武隆喀斯特、南川金佛山等壯麗景觀。

  經濟

  2015年全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5719.72億元,比上年增長11.0%。按産業分,第一産業增加值1150.15億元,增長4.7%;第二産業增加值7071.82億元,增長11.3%;第三産業增加值7497.75億元,增長11.5%。三次産業結構比為7.3:45.0:47.7。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9637.53億元,增長11.1%,佔全市經濟的61.3%。其中,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809.35億元,增長12.2%,佔全市經濟的49.7%。

  人口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萬人,比上年增加25.15萬人。城鎮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3371.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91.02萬人,鄉村人口1980.82萬人。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萬人,市外外來人口150.21萬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1.05‰,死亡率為7.1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6‰。全市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3,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9.9。

  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衝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內容主要是從“戰舞”發展演變而成的巴渝舞,後來逐步成為一種專供表演的宮庭舞蹈。巴渝舞是集體舞蹈,它剛勁有力,富有氣勢,到了漢代,巴渝舞被列為宮廷宴樂,在宮廷慶典時進行演示。以後,巴渝舞不斷演變,其分支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擺手舞”,以及川東的“踢踏舞”。

  春秋戰國時代,巴族的民歌也相當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國也膾炙人口。《昭明文選》就有關於巴山調廣為民間傳唱的記載:“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於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這時説的郡,指的就是楚國的都城,即現在湖北江陵。巴山調在楚國尚有千人和唱的壯觀景象,在巴國本地就更不用説了。作為山歌的巴山調,亦稱竹枝詞,經民眾創作和傳唱,文人受其影響而紛紛效倣。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就曾倣民歌作《竹枝詞》九首,其中,“楊柳青青江水準,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以天氣的晴、雨巧妙隱喻男女戀情而為廣大民眾所喜愛。自劉禹錫之後,竹枝詞開始成為一種富有民歌味的詩體形式,保存在我國歷代詩詞集中,足見巴山調對我國文學創作的重大影響。

  教育

  1937年之前,重慶以中等教育為主,普通中學20所,師範及職業學校9所,加上巴縣的普通中學、師範及職業學校8所,總共才37所。高等院校,重慶只有重慶大學和省立教育學院(即今西南大學的前身)兩所。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改變了重慶的教育結構,形成以高等教育為主,中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為輔的格局。

  就高等教育方面,先後遷到重慶的大專院校有: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後改為中央政治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陸軍大學、兵工學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國立音樂學院、國立江蘇醫學院、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立上海醫學院、國立醫藥專科學校、國立中央工業專科學校等。遷入重慶的學校,主要集中在沙坪壩區、北碚區以及江津區白沙鎮。

  高等教育

  2015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64所,成人高校4所,中等職業學校214所,普通中學1167所,小學4170所,幼兒園4816所,特殊教育學校36所。研究生招生1.72萬人,在校生5.05萬人,畢業生1.49萬人。

  交通

  重慶地處中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結合部,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運輸等運輸方式發展很快。重慶是中國長江上游地區唯一匯集水、陸、空交通資源的特大型城市,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旅遊

  重慶具有三千多年曆史,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既擁有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又擁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爐的濃郁文化景觀。自然風光尤以長江三峽聞名於世。

  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余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産1個(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産1個(重慶武隆喀斯特旅遊區),國家5A級景區7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24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2015年5月,(中國)研究院日前發佈了《2015年中國旅遊城市吸引力排行榜》,重慶排名第一,成為中國最具吸引力旅遊城市。

  2011年,重慶面向全球推出了旅遊口號“重慶,非去不可”。4年間,旅遊經濟飛速發展,旅遊設施提檔升級;重慶已成為僅排在北京、上海之後的中國大陸最具旅遊競爭力的城市。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