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拉薩】讓歷史永遠鮮活 數舉並重保護西藏文化遺産

2017-09-15 11:27:1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布達拉宮-1

布達拉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羅布林卡-1

羅布林卡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冀媛、鄭安、秦勝瑞):到西藏旅遊,人們不僅欣賞壯美的名山大川,也驚嘆于西藏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資源。西藏自治區是中國文物保護重要省區之一,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世界文化遺産布達拉宮,還有數千處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西藏獨樹一幟的文物風貌,當地文物保護單位採取搶救、預防、信息化整理等多種措施,力求讓老祖宗留下的遺産保持在最佳狀態,同時讓全球遊客參觀到鮮活的歷史。

  坐落在拉薩河谷中心紅色山峰之上的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寺廟與宮殿、城堡相結合的建築類型中最傑出的代表,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被印在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所熟知。布達拉宮于1994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産名錄》,後來又加入了拉薩的大昭寺和羅布林卡。為了對布達拉宮進行有效保護,從2008年7月14日起,西藏自治區對布達拉宮實行遊客限時限量制度,遊客需要提前一天預訂門票,並按指定參觀時間參觀。

  每年夏天的旅遊旺季,布達拉宮每天限流5000人,一票難求。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覺旦説,為了保護好這張西藏的名片,遊客限時限量制度是既能保證遊客參觀又能保護文物的折衷辦法,“這個問題我們也想了很多,但是布達拉宮本身擺在這兒,它的通道、樓梯、殿堂都很狹窄,因為下面都是木構件,人多了容易坍塌,所以我們對人數的控制也是通過測量得出的,是一個(使建築)比較舒服的狀態。因為木構件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恢復狀態來迎接第二天的客人,不然每天這樣踩下去就成為了一種病態,容易坍塌。”

  覺旦説,非常理解遠道而來的遊客爭睹布達拉宮的心情,布達拉宮管理處也曾考慮過延長參觀時間以方便遊客,但科學監測結果顯示,人員可以加班,文物不能加班。布達拉宮始建於西元7世紀吐蕃王朝藏王松讚幹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那時的宮殿基本毀於戰火,如今布達拉宮的基本面貌是17世紀重建和不斷擴建的,也已經歷了數百年曆史的風霜。記者看到,宮殿內地面有多處裂縫,墻體有空洞和脫落。覺旦説,政府對布達拉宮的保護高度重視,建國以來國家投資對布達拉宮進行了兩次大的維修,“第一次是八九年到九四年,主要是對布達拉宮的搶救性保護,國家當時投資了五千五百萬,這是當時國內文物保護方面最大的一次投資。九四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過了不到十年,零一年開始對布達拉宮進行了第二次維修,國家投資了兩億三千多萬,主要對屋面、室內等進行了維修。布達拉宮因為有幾百年的歷史,作為基礎的石砌墻的泥土流失很嚴重,這也跟這些年西藏周邊地震頻繁有關,給布達拉宮帶來了很大的隱患。所以國家投入了鉅額資金修繕基礎和屋面漏雨情況。”

  搶救性保護“修舊如舊”的同時,布達拉宮還注重預防性保護。布達拉宮管理處覺旦副處長説,文物保護手段不斷升級,運用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方式,“原來布達拉宮主要是傳統保護,也就是哪個地方壞了、塌了、漏雨了,我們看見了以後才去修。五年前我們開始採取一些科技保護措施,做了布達拉宮的結構監測。第一期結構監測主要是木構件這一塊,因為布達拉宮人流量大,木構件的損傷很大,所以我們通過監測數據説話,現在我們旺季每天限流五千人,也是通過監測數據得出來的。我們現在採用了一些科技的手段,除了監測以外,正在研究如何灌漿、防水。我們下一步要完成精準測繪,將布達拉宮的每個通道、每個房間、每個部位都測出來,準確掌握裂縫、下沉等情況,數據採集完成後我們將由被動轉為主動,定期對比一下裂縫、損傷和病態情況,可以提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維修。”

  搶救和預防並重,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監測、分析、整理、展示,這些做法已經在西藏文物保護中普及開來。與布達拉宮同屬世界文化遺産的羅布林卡,位於拉薩西郊,意為“寶貝園林”,始建於十八世紀四十年代,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經過二百多年的擴建,綠樹成蔭、植物多樣、建築別致,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古跡最多的一個。

  羅布林卡管理處處長拉巴次仁介紹説,羅布林卡的保護、發展、管理、利用,歷來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視,有了從中央到自治區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文物保護措施與時俱進,“近幾年我們通過國家專項基金申請的渠道對文物進行了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在文化遺産地羅布林卡建立了西藏首個文化遺産監測中心,由國家投資一千萬做了監測預警項目。我們的監測中心涵蓋了文物的建築、壁畫,還有園內的植被、水資源、票務、遊客的流量等等大環境的監測,而不是監測某個單一的數據。”

  拉巴次仁説,羅布林卡除建築物外有文物3萬餘件,大部分是唐卡、佛像、經書,門類齊全,價值很高,因為西藏氣候乾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物保存較好,最大的擔心是經書的保護,如果溫濕度不合適的話,經書容易掉皮。他説,進行科學監測就是要把可能發生的損壞降到最低。監測中心對佛像、經書、唐卡等不同門類的文物根據相應的標準分類監測,並據此調整適宜的保護環境。同時,監測中心具備四通八達的觸角,可以對文物進行全方位、有區別的保護,“我們建了一個監測平臺,在各個文物比較集中的部位,如倉庫、宮殿,安裝了感測器和溫濕度監測器,並在室外建設了三十多個廣播站,它們監測到的數據傳送到平臺,由平臺統計和分析文物目前的狀況,如壁畫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是否過幹或過濕,都能監測得到。”

  文物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而防患于未然是其中最事半功倍的保護措施。2015年11月,《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份自治區第一個文化遺産保護的專項法規使布達拉宮文化遺産保護納入更加嚴格的法治化軌道。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覺旦説,“(條例內容主要是針對)布達拉宮的周邊環境,周邊不能蓋高樓大廈,以及關於保護區、絕對保護區和控制保護地帶,對布達拉宮的商業活動也做了很詳細的規定。這也是全自治區第一次出臺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條文。在我們的保護區範圍之內,對環境的改造都必須經過我們的允許,對布達拉宮周邊進行了預防性的保護。”

  除布達拉宮及其擴展項目大昭寺、羅布林卡位列世界文化遺産之外,西藏已登記的各類文物點共有4277處。五年來,西藏充分運用科技手段,發掘傳統工藝的傳承,文物保護呈現出項目啟動多、投資規模大、輻射面廣、延伸面遠、文物安全紮實的局面。

  西藏寶貴的歷史文物既要保護好,也要利用好。羅布林卡管理處拉巴次仁處長説,敦煌莫高窟通過虛擬現實、高清動畫和體感遊戲等多種數字化形式,將藏在洞窟中的藝術瑰寶“情景再現”,為同行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羅布林卡也啟動了數字化整理展示工作,“數字化是文物工作將來的一個趨勢。下一步我們先把一個宮殿作為試點,然後再將兩千多平米的壁畫全部數字化。將來不僅壁畫要數字化,整個建築也要數字化,用虛擬現實的方式將整個羅布林卡再現。試點工作年底就開工。下一步整個宮殿園林三十六萬平方米將全部數字化。”

  布達拉宮管理處的覺旦也表示,布達拉宮也有此打算,這對於廣大的海內外遊客和文化藝術愛好者來説,不啻于一個巨大的福音。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