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樂見人民幣正在成為“避險貨幣”

2017-09-18 16:56:30|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趙春曉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強力推進金融去杠桿擠泡沫取得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釋放了國外投資機構使用人民幣,通過QFII、滬股通、深股通、滬倫通等渠道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機會和空間。尤其是擁有70萬億元存量的中國債市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大了用人民幣階段性避險並逐利的能量。

  人民幣連續升值,為全球人民幣持有者帶來了可觀的投資收益。近期多方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正在成長為國際避險貨幣。這是一個符合事實的判斷。這一輪人民幣升值,與2005年起步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兩年前推出“8·11”匯改帶來的“人民幣陣痛”,共同見證了人民幣逐漸成為全球強勢貨幣的歷程。

  中國經濟的體量和塊頭,高於全球水準的年均增長率,近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至少還有30%提升空間的城市化進程,以及全球第一的外匯儲備量,這些共同構成了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市場基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帶來的進步,成為人民幣躋身全球強勢貨幣的加速器。

  去年10月,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SDR)籃子,正式成為世界性儲備貨幣,為人民幣進一步成長為國際避險貨幣提供了規制性保障。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提振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信心,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大了匯改力度,匯改促進人民幣進一步被世界所接受,最終撬開SDR的大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經歷如此良性循環,實為難得。從這個角度看,正在成長為國際避險貨幣,並非人民幣帶給世界的意外驚喜,而是中國持續匯改必將結出的碩果。

  即便不論上述諸多因素,單從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管制寬鬆與靈活、國際貿易本幣結算份額持續擴大、離岸與在岸資本市場廣度與深度等四大貨幣評價指標看,人民幣也具備了成長為國際避險貨幣的一般要件。人民幣近半年來對美元持續升值,直接推動人民幣成長為國際避險貨幣的進程,其速度之快、勢頭之猛超出了全球大多數貨幣監管機構的預料。如果説這是一個“意外”,那也是兩年前“8·11”匯改的陣痛回饋給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再次印證了改革攻堅力度與改革效果成正比的規律。

  以往,中國把美元作為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單一參考貨幣,通過深化匯改,歐元、日元、澳元、英鎊、瑞士法郎等都被納入人民幣“緊盯”的一攬子貨幣。如果把人民幣視為雞蛋,那麼一攬子貨幣就是很多只竹籃子,從而避免了人民幣以往裝在單一美元籃子,跟著美元單邊波動的被動局面。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超過六個百分點,可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卻保持了匯率基本穩定或稍有貶值,由此形成的“多貨幣對衝”,讓那些不希望人民幣堅挺乃至快速成為國際避險貨幣的人無從發聲,也讓那些認為中國央行“操縱匯率”的言論不攻自破。

  此外,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強力推進金融去杠桿擠泡沫取得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釋放了國外投資機構使用人民幣,通過QFII、滬股通、深股通、滬倫通等渠道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機會和空間。尤其是擁有70萬億元存量的中國債市對外開放(簡稱“債券通”),進一步放大了用人民幣階段性避險並逐利的能量。舉個例子,今年初人民幣匯率為6.95,投資者需要用34.75萬人民幣才能購買相當於5萬美元的人民幣資産,如果在上周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則只需要拋售32.6萬人民幣資産,就可重新換取5萬美元,斬獲差價2.15萬人民幣。這就叫既避險還逐利。

  不過,在人民幣大熱之當下,尤其需要強調,人民幣避險功能的繼續發掘,包括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於人民幣匯率波動早已整體呈現為有升有貶,針對當下人民幣大熱態勢,上周中國央行通過把外匯風險準備金從20%降為零,已採取降溫舉措。資金入匯市與入股市一樣,風險始終相伴,永遠需要講究適可而止。

  (今日社評)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