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託·生態文明篇之二】三江源生態管護員的美好生活

2017-09-22 14:34:1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磊

長江源村入處口的轉經筒廊道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葛懷宇):今年38歲的扎西才仁是在三江源之一的長江源頭沱沱河牧區出生長大的牧民。今年8月盛夏時節,他和另外兩名生態管護員帶著帳篷、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驅車500多公里,回到養育了他25年的沱沱河邊,巡護已經禁牧十多年的高寒草原。

  扎西才仁告訴記者,這次前往草原的路上雨下得特別大,很難走,幸好第二天放晴了,他看到了多年來見過的最美的草原。“我是2013年擔任草原管護員的,過去的三年裏,草原沒有明顯的變化。就是在2017年的這個夏天,天氣特別好,草長得特別好,花兒也開得特別美。”

  這是扎西才仁今年4月參與集中巡護之後第二次前往沱沱河地區。驅車420公里抵達海拔4500多米的唐古拉山鎮,再上到海拔4800米以上的沱沱河源頭高寒草原,單程不下500公里。和同樣在格爾木市近郊長江源村居住的草原管護員一樣,扎西才仁每次巡護至少歷時3天,行程1000多公里。作為村裏首批上崗的草原管護員之一,扎西才仁每年都參與巡護活動。他説:“生態管護員在工資上來説不是很高,400多公里上去到唐古拉山鎮,還要加油,上山後還要租摩托車,開銷很大,但是不管工資高不高,這不重要。保護生態,保護草原是自己的職責,一定要把自己的職責盡好。”

長江源村整潔的村容村貌

  2004年,為響應國家長江源保護政策,長江源頭沱沱河地區的128戶、407名貧困牧民離開祖祖輩輩放牧的草場,走下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山,來到格爾木市近郊的長江源村。在從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轉變的十多年中,長江源村的居民已經增加到了247戶、578人,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收入來源更加多樣,人均收入從最初不足2000元提高到目前的2萬多元。離開牧區後,扎西才仁家裏就沒有了牛羊,世代遊牧的草場便處於禁牧狀態。十多年來草原上最大的變化就是草長得更好、更長了,過去難得一見的藏羚羊、野驢、野牦牛、黃羊等動物又重新出現了。

  作為移居牧民的第二代,扎西才仁早已適應了山下便捷舒適的生活。作為家裏的青壯年,扎西才仁開辦過雜貨店,外出打過工,卻一直沒有找到穩定且自己喜歡的工作。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相關政策,2012年青海省又配套設立了草原生態管護員這一公益性崗位。至此,扎西才仁終於有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且在2013年正式上崗。2017年,扎西才仁更是好事連連,剛剛喜結良緣的小兩口已在村裏另立門戶,10月還將迎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長江源村的第三代人。儘管作為公益性崗位,管護員的收入不算多,但在扎西才仁年近57歲的父親申格看來,能時常回到沱沱河邊去照看祖祖輩輩放牧的美麗草原已是莫大的榮幸。申格説:“草原生態保護對牧民來説是最大的責任。我們人已經搬下來了,但我們的心還在草原上,因為祖祖輩輩在草原上生活的人,是忘不掉草原的。我經常跟孩子們説,要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來保護草原,沒有草原,沒有青山綠水,就沒有牧民的生活。保護好生態,就是保護自己的牛羊,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

長江源村村委會

  草原生態管護員的工作主要包括協助草原監理機構做好草原巡查和違法行為舉報等方面,一年一聘,經考核合格後可以續聘,每年可為聘用人員帶來最多21600元的純收入。2016年,國家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將生態管護員制度與草原牧區扶貧結合起來,增加了生態管護員崗位。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瀾滄江源核心區內。該鄉在2016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時掛牌成了生態管護站,下轄村管護大隊、牧業社管護分隊以及100多個牧民管護小組,對草原、濕地、林地、水源地、河流湖泊等進行一體化巡查,對影響生態環境的活動進行統一監管。昂賽鄉黨委書記扎西東周説:“生態公益崗位確定後,一個家裏就有了一個管護員,那麼全家都是管護員,因為他就要維護家裏人拿工資人的成績。管護員每年要考核兩次,全家都在行動,不管老的少的都在維護。”

  扎西東周説,2016年昂賽鄉的生態管護員崗位增加到了468個,新增崗位優先覆蓋了全鄉373個貧困牧戶。根據2017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牧戶實現“一戶一人一崗”的規劃配置要求,今年底前該鄉的生態管護員將增加到1930人。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有三個鄉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黃河源核心區內。這三個鄉在2017年底前也將按照“一戶一崗一人”的標準實現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覆蓋所有牧戶。果洛州農牧局副局長魏吉全説:“在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啟動後,把山水、林草湖一體管護,所有的管護員公益崗位歸併為統一的生態管護員。按照一戶一崗的原則,就實現了牧民從利用草原向管護草原兼顧利用的轉變,這是一個節點。”

  魏吉全認為,把生態管護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將這一公益崗位覆蓋所有牧戶,抓住了協調草原生態、生産、生活的關鍵。現在牧民養的生畜比以前少了,收入卻比以前多了。這樣一來,長期困擾牧區的牧業轉型、牧戶轉産、牧民轉業難題就很自然地被化解了。

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因其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水系的發源地而得名,其中瀾滄江就是東南亞地區所稱的湄公河的上游。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其生態狀況對中國、亞洲乃至全球生態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按照有關方案,2017年,青海省生態管護員的總數將從最初的數千人增加到42778人,尤其在三江源核心區內將達到每個牧戶一崗一人的全覆蓋配置,這無疑將顯著充實一線環保工作隊伍的力量。

  然而,三江源總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里,其核心區三江源國家公園也有12萬平方公里,尤其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片高寒地區人力難以通達,再多的一線生態管護員依然難以實現對所有生態功能區的全方位巡護。不過,在相距數百公里外的青海省會西寧市區內,一個由眾多專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專業團隊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網絡自動監測等技術手段,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對三江源等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立體化的動態監測。青海省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説:“青海位於三江源頭,幅員遼闊,我們環保系統無論從技術力量還是人員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特別是在基層一塊力量還非常弱,還是要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通過技術手段來彌補人員不足的難點,也替代了一些基層的監測工作。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生態監測網絡建設,最終要形成遍佈全省的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最後通過數據來管控我們的環境品質,為政府決策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

  李宏奇表示,多年以來,三江源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直觀地説就是山青了,水綠了,水多了,野生動物明顯增多,像雪豹這樣一度銷聲匿跡的珍惜野生動物也再度出現了。廣大農牧民在參與生態管護的過程中,獲得感也顯著增強了。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