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這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帶來實實在在獲得感

2017-10-14 11:22:4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春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qgNOlm51IKANq9ZAAAAAAAAAAA654.460x132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極大地鼓舞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共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各領域標誌性、支柱性改革仍在陸續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在拔地而起。

  簡政放權,更有秩序感。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的“先手棋”、“當頭炮”,轉變政府職能也已成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2013年3月18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出爐。通過“管”“放”“服”改革,政府累計為企業減輕負擔20000多億元,新興産業持續保持10%的快速增長。當“審批長跑”成了“短途接力”,當“辦證多、辦證難”有效改善,這場“改革趕考”給公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秩序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合發展澎湃動能。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關鍵是培育壯大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作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在“雙創”、“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變革背景下,通過創新驅動供給側動力結構優化,新的有效供給正在帶動新需求,為經濟航船破浪前行聚合了澎湃動能。

  改革惠民生,共享增福祉。秉持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進人民福祉成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5年,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大變樣,前4年已經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564萬人,今年至少減少1000萬人。隨遷子女“異地高考”、身份證跨省異地辦理、“網約車合法”……惠及民生的改革舉措密集出臺、強勢推進,13億多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多重紅利。

  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促發展。2016年我國GDP佔世界經濟總量14.8%,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總和,居世界第一位。五年來,我們之所以能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是我們黨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科學指引。

  改革是永無止境的探索,發展是未有窮期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三十多年前。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迎接黨的十九大,13億多人民群眾就應“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以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釋放更多改革“獲得感”。(楊飛 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