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暴力侵害後:女性的社會安全感誰來給

2017-11-22 11:29:16|來源:紅網|編輯:石香雲

  女性是天生的弱者,請不要太矮小,不要太瘦,不要太柔弱,不要天黑出門,不要和陌生人説話,不要善良……這個社會給身為女性的我們太多要求,同時為了美好的生活和愛你的人,我們也必須這樣要求自己。可是,如果恰好我們沒有強壯的身軀,趕上天黑出門,又有感情氾濫的善良,又遇到了陌生人,又該怎樣保護自己呢?

  11月18日4點40分,筆者在西安火車站因急切返校而誤上了黑車,在路上司機一直在和筆者描述網上各种女生遇害的事件,並拿起他所説的刀讓筆者看,筆者因心中害怕觀察路邊環境時,發現車開到到了人煙較少的渭河大橋,在提出質疑時,司機以車沒有油需要加油以及修路要轉換路線的理由,停車拿出刀開始勒索威脅,並提出擁抱等要求,筆者在進行呼叫的同時趁司機不注意拿走了刀具,但是在面臨防衛失敗的情況下,為了防止事情變得更糟糕,筆者以聊天談判示弱等手段安撫黑車司機的情緒,以扔刀具為理由騙其打開車窗,從車窗爬出,在路中央進行攔車呼救,最終黑車司機扔出行李開車逃跑。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這件事情,可能筆者仍然覺得,這個世界是個高度安全的社會,所謂的女大學生失聯、黑車事件、頤和園酒店遇襲等新聞事件,只是媒體的議程設置所呈現的虛擬信息環境,至少離筆者這個仍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學生來説,是很遙遠的事情。毫無疑問,筆者是萬千幸運的人之一,財産物品沒有丟失,身體除了掙扎反抗和跳窗時有點淤青外,沒有遭受進一步的傷害。可是在被拿刀威脅,在呼救被掐著不能呼吸,明明從其手中搶來刀具卻仍不能保護自己的那種無力感,這些情景都曾讓筆者覺得世界的末日將到來。如果不是車正好停在車來車往的大橋上,如果不是天要亮了,如果不是因為是學新聞專業,看多了事例所具備的冷靜,分析環境來揣測其心理,筆者不知道與其進行曲折談判聊天來轉移其注意力的做法能拖延多久,也無法推測後果將是什麼。

  直到今天,筆者才能夠去反思,自己是否安全意識沒有到位,是否身上有什麼因素才會被盯上。把自己從頭到腳剖析了一遍之後,除了自責,更主要的是筆者在想,在這個社會環境中,該如何才能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身為女性的我們,安全怎樣才能得到保證?

  女性的社會安全感誰來給?在問這個問題時,筆者身邊的朋友家人都無不例外地告訴筆者,安全感是自己給的,具體怎麼做,就是文章開頭社會上給女性群體的要求。在這件事情發生後,我的朋友開始是把筆者罵一頓:為什麼坐車不提前算好到站的時間,為什麼不坐公交車,為什麼要相信陌生人的話,為什麼夜裏坐車?這些出於關心的話語,讓筆者也曾一度自責。是的,為什麼呢?難道就因為在學校的殿堂裏就失去了自我安全意識?在父母老師等愛你的人的保護下,就忘記了這個世界是有風雨的?陽光普照下也會陰雲布密,獨立能力、自我保護能力這些都應該時刻挂在身上。而關於安全問題的教育,家庭和學校也應該關注,知識固然重要,如何成長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對孩子特別是女孩子更為重要。

  女性的社會安全感誰來給?對於女性自身,社會上無疑都給出了很多要求,但是這次事故中,很抱歉,筆者有一個矮小瘦弱的身軀,在面臨暴力威脅面前,就算手中拿著刀,也就像表演一樣顯得可笑和無力,不能對抗邪惡來保護自己。也很抱歉筆者是個女性,一副乖乖的樣子,即使穿著棉襖也能讓善良的人起罪惡之心,也很抱歉眼睛不夠明亮,沒有分清好人和壞人,武功不夠高強,智商不夠高等等。因為是女性,卻並沒有達到社會上所給的要求,所以遇到暴力事件也是應該的,這是網絡上、媒體環境中對於女性遇險事件,大部分輿論給出的解釋邏輯。可是,性別、身體力量的差別並不是女性群體所能選擇的,我們誰也改變不了超出範圍之外的事情。在遭遇傷害的同時,輿論的解釋邏輯所産生的暴力傷害不亞於直接施暴者。“人言可畏”讓許多女性受害者選擇藏起自己的傷口,也更讓那些施暴者有了藏匿的隱形衣,更多繼續傷害他人的理由和機會,這些無不加大了女性群體的社會不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個別媒體對於女性受害事件的報道,不乏對女性受害細節的渲染描繪,而對施暴者進行了淡化處理。同時一件個案出現後,相近的時間段內出現了更多的相似事件報道,營造了社會上整體的不安全感,同時也刺激了一些網友的感觀,這種感官直接引發了心懷不軌之人的模倣的快感,這也是近年來相關案件多發的原因。女性的社會安全感誰來給?這個問題不僅僅需要女性群體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也需要媒體以及社會輿論給予其正面的關愛和支持,這種導向和風氣才能讓受害者撫慰傷口,讓女性群體敢於正面暴力邪惡,才能讓這個社會有屬於女性群體的安全感。

  女性群體的社會安全感誰給?法律也應讓有力者前行。女性群體面臨暴力的威脅時,是否要選擇報警或者請求法律援助,無論是對他人的安全和還是對女性自己權利維護來説,這個答案都是肯定的。可是糾結了半天,筆者並沒有報案。除了考慮到在特殊情況下證據不足,無法推測未知風險等理由外,筆者還考慮到報案程式流程複雜,以及法律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無功而返或者歹徒拘留幾天被釋放然後選擇報復等可能性無疑對於筆者來説危害巨大。而選擇讓時間淡忘的方法則較為安全,這也是許多受害者面對傷害和暴力時進行妥協和忍讓的重要因素。女性的社會安全感誰給?如果法律能給與安全感,讓女性群體在暴力面前能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施暴者給與應有的懲罰,規範社會秩序等,那麼,無論女性群體走到哪,她們都會在心裏産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比自我保護更能提供幸福感,這種來自社會的安全感才是真實的安全。當然這種社會安全感也需要女性權利的進一步推廣,讓女性群體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這是一個漫長的路程,需要兩性群體走向一致,共同努力,法律的完善和支援也是女性安全感漫長征程的第一步。

  韓國電影《素媛》當中,小小的素媛躺在病床上望著爸爸問:“爸爸,是我做錯什麼嗎?”爸爸溫柔地撫摸著女兒望著她説:“不,孩子,你沒有錯,是這個世界錯了。”所以,女性群體的社會安全感誰給?無論答案是自己、媒體和社會輿論還是法律等,其主要的意義就是告訴這個世界,身為女性,其實你沒錯。同時這也是女性社會安全感所傳達的重要意義。

  (原標題:暴力侵害後:女性的社會安全感誰來給)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