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實踐者】火箭“心臟”的焊槍手——“劉老焊”

2017-12-07 19:21:24|來源:央視網|編輯:楊玉國

  央視網消息:身穿藏青色的阻燃工服,靜靜地坐在操作臺邊,戴上口罩和焊帽,右手焊槍、左手焊絲,劉紅光將手裏的工具慢慢挪到操作臺上試片的連接處,盯著看了幾秒,閉上了眼睛。

  按下焊槍控制開關,銀白色的弧光亮起,右手的焊槍緩緩平移,左手有節奏地一點點添絲,大約20多秒過後,弧光收起,焊接結束。劉紅光睜開眼,看向試片連接處那條勻稱、閃耀著金屬光澤的“魚鱗紋”,微微點頭……

  劉紅光,這位焊接組副組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評聘的首屆“首席技師”,展示了他的絕技——“盲焊”。

【中國夢實踐者】火箭“心臟”的焊槍手——“劉老焊”

火箭發動機殼體焊工劉紅光

  年少成名:從小學徒到首席技師

  剛參加工作那時人多活少,通常來講,當徒弟三四年可能也無法獲得一個獨自焊接的機會。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焊接技術,在師父焊接時,他一直站在旁邊觀察著,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在工作結束後,利用零散時間找一些邊角廢料來進行練習。在他學徒期間,焊過了不計其數的試片,那時經常有同事們和他開玩笑説:“小劉瘦成了玉米稈,小臉烤成了土豆皮!”辛苦歸辛苦,日復一日的練習讓他掌握了紮實的基本功。

  1998年,工廠當時舉辦了第一屆導師帶徒活動,有幸能和陳勇師傅結為師徒,在師傅陳勇的指導和幫助下,劉紅光獲得了理論考試與實踐操作的雙第一名,成為工廠有史以來第一個從初級工直接晉陞為高級工的技能工人。

  焊工,有時候被看作“努力不長智,費力不露臉”的工種。這也側面反映了這個工種的單調與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有時候在一些空間狹小的作業場所,焊一個工件時一個姿勢要保持一整天,結束的時候通常都直不起腰了,夏天,焊槍噴出的火焰有200多攝氏度,基本上就是臉上電弧烤,身上“蒸桑拿”;冬天,有時需要趴在冰冷的産品上,關節經常麻木和青紫。焊工還有一個特點,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時候長出一口氣或手臂哆嗦一下,都會影響到焊縫的整體品質。有一次,在焊接産品的時候,有一大塊火紅的焊渣掉到了防護服上,一開始沒察覺到,等感到腿發燙的時候,厚厚的衣服已經燒出一個碗口大小的洞,即使這樣也只能輕輕的彈掉衣服上的焊渣,繼續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由於焊接工作的特殊性,手中的焊槍就是航天産品的生命,必須每時每刻保持百分之百的精神集中,用心感受每一條焊縫,用心去凝結每一個焊點”,這是他多年踐行的準則。2000年,劉紅光參加內蒙古第四屆焊工技術比賽獲優秀獎,被評為“全區優秀青年崗位能手”;2002年,在首屆中國航天科工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獲電焊工第三名,同年,獲“全國技術能手”光榮稱號;2004年獲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青年崗位能手;2005年獲“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 2009年評為集團公司“首席技師”。

【中國夢實踐者】火箭“心臟”的焊槍手——“劉老焊”

保證焊縫從內到外完美

  苦心鑽研,一道焊縫就是一條生命線

  發動機作為航天産品的心臟,焊接工作是重要的一環。“每一道焊縫,都是一條生命線,焊一道就要合格一道。”工作中,劉紅光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每一條焊縫,他不斷探索鑽研、精益求精,在多年的工作中總結出了 “望、聞、問、切”工作法。

  “望”即“觀察”,是工作中的第一要訣。至今劉紅光還記得剛入廠時的窘困,剛來時什麼都不會,連焊槍都拿不穩,而且沒有産品可以用來焊接,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看師傅工作,每當師傅幹一件活時,他在師傅旁邊就盯在那裏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觀察師傅“什麼時候下槍,從什麼方位入手,焊接到什麼火候”,都熟記於心,好像自己比師傅還投入、緊張 ,如遇到什麼當時難以弄懂的問題,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記下來,工作之餘向師傅進行請教。

  “焊接雖然有成型的工藝,但有時手法很重要,熟練的焊接感覺是保證産品品質必不可少的條件”,這就是劉紅光的第二個要訣“切”,“切”即“實踐”。由於航天産品的高品質及材料的特殊性,剛當學徒工那幾年,只能利用廢棄的不同型號的舊鋼板邊角料、焊條進行焊接練習。練習中可以從多個角度、方位進行試片焊接,不斷摸索、積累其中的經驗。為了完成某高難度産品的焊接任務,他通過改進焊槍噴嘴,利用廢棄的幾個不標準噴嘴,經過幾天的打磨,磨制出來適合此型號産品焊接的噴嘴。

  按照傳統做法,焊接某個型號的産品,先由工藝人員出工藝,比如用多大的電流、電壓,選擇什麼樣的焊絲、添絲速度如何,用什麼樣的焊接方法,並且這種工藝相對固定。但實際上,工藝給出的往往是一個參數範圍,具體哪個值是最佳條件,還要靠實踐摸索。老師傅們過去基本上是憑感覺、憑經驗,而劉紅光將這些感覺、經驗與每一次生産實踐結合,給很多項工藝明確了更具體的參數,按照他提供的這些參數和工藝,幫助同事們可直接可以焊出成品。

  劉紅光的第三個要訣是“聞”。向書本學習是他常年堅持不懈的習慣。在自己家裏,小小的書房中堆滿了各類書籍,其中以焊接類居多。幾年間,他利用自己休息時間,自學了大量焊接、機加、科技、工藝等方面的書籍,光工作筆記就做了20余本,並且順利修完了電大的課程,獲得本科畢業證書。俗話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工作中,時時處處向他人、向實踐學習,並且有創造性地學習,打破慣有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模式,學習他人的絕活,轉化成自己的技能。

  “問”即“思考”,是劉紅光的第四個要訣。固體動力事業沒有完成時,永遠都在進行時,工作中會不斷地遇到新問題。向難題不斷發問,向瓶頸不斷發問,是他多年來一直保持的工作習慣。也正因為這個工作習慣,針對不同型號産品特點,他摸索、研究出了多種焊接方法。

  在他的車間儲物櫃裏有一個筆記本,上面寫有工作總結、工藝優化記錄、産品缺陷解決方案等。最新的一次記錄是關於某型號點火器後期檢查出焊縫裂紋的分析。這是一個存在了10多年的老問題,劉紅光把不合格産品拿回來解剖尋找原因,改進辦法後該型號産品的後期合格率從3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這裡,不得不提劉紅光擁有的絕活絕技“盲焊”。他最擅長的手工焊需要兩手配合,焊絲與焊槍頂端鎢極的距離以毫米計算,鎢極與焊件之間的距離也保持在1毫米左右,遠了近了都會影響焊接效果甚至導致焊接失敗。“盲焊”,就意味著對這1毫米距離的把握不靠眼睛,而只靠手上的感覺、焊接聲音的變化。

  無論多麼不規則的焊件、多麼難掌控的材料,劉紅光最終都能“賦予”它們一條外表勻稱美觀、內裏組織均勻緻密的焊縫。這種焊縫外觀上就像一片片魚鱗錯落疊加,每一片之間疊加的寬度基本相同,因此叫“魚鱗紋”。

  2014年8月,“嘉克”杯國際焊接技能大賽舉行,28家央企派出選手,還有11個國外代表隊。這一次比賽中,劉紅光表演的就是絕技“盲焊”。最終,劉紅光用無懈可擊的表演贏得了外國評委的稱讚。有幾位俄羅斯專家對他的盲焊技術非常感興趣,拿著照相機不停拍他寫的英文操作簡介。而對劉紅光來説,短短10分鐘的表演,濃縮了他20多年的一線焊接實踐和創新。

  技藝傳承,大師工作室傳技藝帶人才

  2015年,工廠成立以劉紅光名字命名的“劉紅光技能大師工作室”,2016年,劉紅光技能大師工作室入選內蒙古自治區國防郵電産業首批職工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後,劉紅光的工作更加忙碌,除了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處,他將技藝技能的傳承作為自己的另一項重要使命。利用工作之餘他把每一項技術創新都形成文字,供工作室的同事們學習交流。這些年來,方方面面的總結積累已有近10萬字。

  借助於工作室平臺,組織技能人才“絕活絕技”展示、職工“創客沙龍”、創新成果推介、技術攻關等多項活動,劉紅光大師工作室做到了有硬體、有團隊,有項目,有成果,已經成為發揮勞模作用、凝聚職工力量、培育創新精神、孵化創新成果、引導職工創新創效的“職工創新之家”。

  在多年的工作中,劉紅光通過導師帶徒、技術指導等多種形式,培養出電焊工特技技師1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高級技師接班人2人,技師2人,高級工7人。

  27年的堅守,留下的是一串串紮實的腳印: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內蒙古自治區“優秀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集團公司首席技師、六院“十佳青年”…… “對於一個完整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殼體來説,焊接只是其中不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但這個環節的精準度如果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劉紅光認真地説。(來源:中國國防郵電工會)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