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家的國,家是國的家——南京大屠殺80週年祭

2017-12-13 14:23:46|來源:央視網|編輯:趙春曉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抗戰不利,指揮無方,在淞滬會戰失敗後,匆忙地部署了南京保衛戰,結果,南京守軍很快戰敗並倉皇逃竄,把南京城和尚未來得及撤離的五六十萬中國人留給了日本侵略者。從12月13日南京城破起,日本侵略者在南京進行了持續40多天的大屠殺,共計30多萬中國同胞被殘忍殺害。

  我參觀過位於南京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過萬人坑中的纍纍白骨。死在侵華日軍屠刀下的,有軍人,有平民,有老人,有孩童。但這些被殘忍殺害的30多萬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人。或者説,這30多萬人被屠殺,僅僅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也發生過感人的故事,一些國際友人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建立了安全區,保護了一些無辜者免遭毒手。最著名的德國人拉貝,他留下的《拉貝日記》也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珍貴史料。

  拉貝手無寸鐵,為什麼他能夠為無辜者提供保護呢?他有能力抵擋瘋狂的日本士兵嗎?沒有,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切,就因為他是個德國人。對其他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為拯救生命而付出努力的西方僑民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瘋狂的日本士兵不是忌憚他們這些人,而是忌憚他們背後的國家。

  這就是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的,國家強大與否是多麼重要。在國破家亡的時候,身為中國人就構成被屠殺的全部理由。然而,正如2017年的現象級影片《戰狼Ⅱ》所表現的,如今中國人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不用再擔心被輕視,中國國旗、中國護照就是保護中國人的光環,身為中國人,我們會被人高看一眼。80年過去,最重大的變化就是,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弱國,不再是一個無法為國民的安全提供保護的國家。

  在這樣一個沉重的日子裏陳述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顯得有些多餘。但實際上,這麼做又不多餘。因為多年來思想界和輿論界瀰漫著一種論調,仿佛國家是否強大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個體的自由。“我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這種軟乎乎、輕飄飄的屁話像毒品一樣損害著今天的一代青年人的思想。

  我們常説,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歷史教不會一些缺乏歷史感的人,他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也慣於抽離具體的歷史背景來宣揚抽象的理論。關於國家和個人的關係,國家這個大家和每個人的小家的關係,這些人只知道簡單援引西方自由主義及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個人主義來解釋,而忘了這些理論産生的歷史背景。

  西方,尤其是英國,在率先實現了強大後才産生了自由主義理論,根源是為了滿足對外擴張的需要。説白了,結夥出去搶劫的強盜需要把彼此之間的關係理清楚,以便分贓,他們不關注國家,是因為已經具備這個前提了。但對於落後的挨打的國家來講,想要保持“球籍”,進而實現現代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為無數小民的生命安全和幸福提供庇護。

  國家和個人、大家和小家之間的關係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這是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懂得的智慧。我們常説“有國才有家”,但也認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的名言,只有那些或者別有用心或者愚蠢至極的人才會把二者對立起來。成龍有一首歌《國家》,其中唱道“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覺得把他改成“國是家的國,家是國的家”更好,更能體現大家和小家之間這種彼此交融的關係。

  但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個特別的沉重的日子,我們有必要特別強調前一個方面,記住只有國家強大,才有小民的幸福安寧的道理。(特約評論員 李北方)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