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走進新時代 文化新傳承】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傳播

2018-02-20 10:57:35|來源:光明網|編輯:韓宇辰

  “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也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對於這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我們應當充分認識並有效繼承。這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當前,機遇與挑戰並存,文化傳播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文化傳播,對於文化生態體系的建立,具有橋梁和紐帶作用,能夠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並從精英層面走向普通大眾。這些年,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文化傳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學術型傳播、普及型傳播、商業型傳播等。例如,國內多所高校設立了國學院、國學傳播中心、國學班等,力求弘揚文化精粹,“國學熱”有回歸理性的趨勢;不少優秀圖書、電視節目等,在恰到好處的堅守與創新中,表現出可貴的文化擔當。除此,一些商業集團的介入,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諸如此類,值得肯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缺乏專業性、系統性、持續性、協同性,文化傳播工作在熱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補齊的短板。例如,一些工作人員政治覺悟、文化素養較低,傳播內容可能有誤;活動隨意性較大,沒有專門規劃、統一方案,影響了傳播效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象徵意味大於實際內容,無法真正入腦入心;高校、民間團體、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因所屬部門不同、單位性質不同,如果各自為戰,便容易造成資源浪費,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有鋻於此,我們需要統籌規劃,兼顧精英的文化研究與大眾的文化需求。首先,提高工作人員的學術水準,加強文化傳播的學理建構,並把學理研究主動轉化為實踐應用。其次,制定科學、統一的文化傳播方案,用以指導實踐,做到全面推廣、規範管理。再次,保證傳播時間的連續性、地點的普遍性、受眾的廣泛性,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最後,對各個傳播機構進行綜合評估,在分工明確、各有側重的同時,促進部門協作,爭取事半功倍。

  具體工作中,一要積極發揮主流媒體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加大對優秀出版物和文化節目的扶持力度,將新聞媒體、出版機構、廣播電視等打造成為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力軍。同時,依法監管、正確引導民間文化團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創造力。二要適時開展傳統文化公共播講活動,將其納入文化主管部門的工作考核。公共播講具有受眾面廣、直截了當、易於接受等特點和優勢,希望充分利用起來。三要在學校教育中加大傳統文化課程比重,組織權威專家編寫嚴謹、適用的教材,並鼓勵相關的社會實踐。另外,對傳統節日習俗在去粗存精的同時融入當代元素,並對文學、影視、動漫等相關衍生品進行合理開發,也十分必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並取得重要成果。“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未來,我們需要堅定文化自信,以精準高效的文化傳播,來促進中華文化與社會發展、現代文明相適應、相協調,助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由興波係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