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高級鉗工夏立的“手感”:挑戰成功0.004毫米齒輪間隙

2018-04-18 11:10:52|來源:中新網|編輯:楊磊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新網客戶端4月18日電(記者 吳濤)384400千米,是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0.004毫米,是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的天線齒輪間隙的距離,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20粗細。

  這兩個差距巨大的數字,由於“嫦娥落月”工程,被緊緊連在一起,而將它們連在一起的,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54所的高級鉗工夏立。

  “手感”成就0.004毫米齒輪間隙

  夏立1987年進入54所,至今已有近30年的鉗工工作經驗,他參與了許多國家重大工程中衛星天線的預研與裝配。其中最難忘的是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天線的裝配。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名列全球第四、亞洲第一,這種大型射電望遠鏡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

  夏立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實現靈敏度高、指向精確等性能,望遠鏡天線的核心部件方位俯仰控制裝置的齒輪間隙要達到0.004毫米,這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粗細的1/20。

  “這就非常考驗擰螺絲時的‘感覺’,手稍微重一點,會過緊;手的力量不夠,又達不到精度要求。”在反復嘗試中,夏立憑著多年積累的手感,尋找到了那無法言説的“偶遇”。

  團隊作戰,教會徒弟也不會餓死師傅

  作為一名鉗工,只要按照設計師的圖紙將設備精確裝配,就算圓滿完成任務。但夏立不止於此,作為技術帶頭人,他經常出現在新産品預研定型的技術分析會上。

  “很多私企都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在我們這兒不存在。” 夏立稱,至於為什麼,除了企業的一些保障外,團隊的老師傅還是一種凝聚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團隊合作的企業文化。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在夏立工作的廠房裏,有一角放置了不少列印的“本子”,上面都是夏立整理出來技術難點、要點以及工作心得,毫無保留,供大家參考。

  據介紹,有一次,在複雜海況下,為保持天線穩定運行,夏立帶領團隊設計出了全新的1.2米天線的核心部件,體積更小,數據傳輸量卻相當於以前兩三台艦載天線之和。

  當時他們創造了6個月不停機連續工作的記錄,受到使用方讚揚。夏立稱,“沒有團隊精神,這樣的任務根本無法完成。”

  鉗工工種不會消失,傳承工匠精神

  雖然現在不少工廠都是機械化,自動化,但其模式在夏立所在的單位“吃不開”。

  據了解,54所去年接單1700多套天線,大概分為500多種,基本都是定制化的,而不是標準化産品。夏立稱,“現代科技使許多精密製造實現了自動化,但要實現這種超高精度的裝配,離不開高技能工人的手工操作。”

  “機械行業有一句話是‘機床的母機從何而來?’,製作標準化産品的高精度機床,也必須由人來裝配起來,所以鉗工工種不會消失。”夏立稱,一代一代鉗工將手藝傳承下去,這其實傳承的是一種工匠精神。

  當然,這並代表不求上進,相反,54所非常注重創新。在54所的車間裏面,擺放著一個可折疊式天線,背後還有一個故事。

  據相關介紹人表示,“當時某個工人提出‘折疊式’這種思路時,著實新穎。雖然目前這個産品失敗了,但是還是決定放在這,就是要提醒大家,要時刻準備創新。”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