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頻丨我的土樓記憶
“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
在福建永定,這首關於土樓的民謠,幾乎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幾十年來,數以萬計的土樓構成了永定人的記憶底色,而永定人也見證著土樓的滄桑變遷。
這是航拍的龍岩市永定區高頭鄉高北村全景,前景是號稱“土樓王”的承啟樓。(5月4日 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一張團圓桌。
談到對土樓生活的記憶,1983年出生的江重生脫口而出“團圓”二字。
從小在土樓長大的他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土樓裏幾十戶人家,常常聚在一張桌子吃飯聊天,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碰個杯,這個年才算過完。”江重生説。
在他看來,無論是大家居住的“大圓樓”,還是吃飯的“小圓桌”,背後都是客家人對“萬事和合、子孫團圓”的珍視與期許。
據介紹,早期客家人為躲避戰亂來到永定,在深山中夯土建樓。“聚族而居、相互守望”是幾代人共同恪守的信條。“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注重人倫”,如今承啟樓內的這幅堂聯,正是對當初土樓生活的生動描摹。
這是航拍的龍岩市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土樓群全景。(5月4日 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一口枯井。
上世紀末,土樓裏的團圓記憶開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離散的故事。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開始顯現出光彩奪人的一面。而相比之下,彼時的山村由於缺少産業,交通不便,發展停滯不前。越來越多年輕人走出土樓“進城打工”。
江重生的父母也加入了“打工大軍”。“那時候,班裏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成了留守兒童。”他回憶説,村裏原本熱鬧非凡的土樓,轉眼都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
情隨事遷,當時的土樓在許多人的記憶裏成為枯井一樣的存在——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客家人世世代代在山坳裏建起的堡壘,在那段時間因被視為發展的桎梏而走向沉寂。
——一次歸來。
2008年,永定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申遺成功”的消息如同一聲驚雷,而三年後,隨著永定土樓成為國家5A級景區,喚醒土樓的“穀雨”終於到來。
2011年開始,永定加大推進土樓修繕保護力度,同時不斷引導客家文化與土樓旅遊相結合。2014年,全國首家客家家訓館建成;同年,福建土樓自然博物館開放;2016年,土樓借助《大魚海棠》登上熒屏……隨著名號越來越響,如今的土樓吸引了眾多遊客,今年春節假期,永定接待遊客達到48萬人。
2012年,江重生辭掉城裏的工作,回到家鄉開了一家茶藝店。旅遊業的升溫吸引了許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和就業。通過民宿、土特産銷售等,鄉村可以獲得比城裏更高的收入,家家戶戶都回來吃上了“旅遊飯”,土樓成為客家人捧在手裏的金飯碗。
在龍岩市永定區高頭鄉高北村,村民江重生(左二)和愛人張妙丹一起在挑揀茶葉。(5月4日 攝)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如今再看土樓,一條條旅遊線路如同蜿蜒于山間的“毛細血管”,為鄉村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和人才,而古老的土樓和山村也正一步步被喚醒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