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一個小漁村見證的深圳發展速度

2018-05-21 17:07:5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談到現在的收入,八十歲的深圳羅湖漁民村村民吳錦清老伯伸出五個手指説:“一個月五萬!”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喬全興):中國南方的深圳,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發展到一座擁有2000萬人口、充滿動力和活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週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記者走進深圳,探尋最早成為經濟特區的深圳這些年快速發展的啟示。

  漁民村位於深圳市羅湖區,緊鄰香港。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廣東東莞的一些漁民來到深圳河邊,以打漁為生,船既是漁民的生産工具也是他們的家。今年八十歲的漁民村村民吳錦清回憶説:“(原來住)一個小船,一米多寬,五米長,住著一家幾個人,住在一起,好苦的。最怕來颱風,要把船拉著上岸,好苦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廣東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據廣東緊靠港澳、華僑眾多的特點,給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頭建立出口加工區。這一設想得到了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大力支持。1980年8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暫行條例》,經濟特區在中國正式誕生。

  

老照片反映了漁民村變遷

  得益於深圳經濟特區實行的靈活的改革開放政策,漁民村組建了運輸車隊和運輸船隊,大力發展養殖業,還辦起來料加工廠。漁民村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經理黃興炎説:“1978年改革開放,到八十年代初,短短的幾年時間,(漁民村)就完成了原始的積累,集體資金的積累,每家每戶建起了小洋樓,建起了小別墅,在全國的農村裏面,漁民村成為第一個萬元戶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富起來的深圳經濟特區著手進行農村城市化改造。漁民村是舊村改造的試點村之一。通過成立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民自籌資金,新建起多棟高層住宅樓。漁豐實業公司常務副經理黃興炎説:“我們現在看到的村民住的樓房,是在2000年之後舊城改造,自主的改造,政府主導,由村民自籌資金,由股份公司統一改造,才有了這個現代化的漁村。實現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之後,我們村民的生活更休閒起來,有經濟基礎的,有文化建設為背景的,讓村民融入到社區的建設和實踐當中來。”

  如今,漁民村村民已成為深圳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每年從公司獲取分紅。同時,房租也成為村民的一大固定收入。村民吳錦清説:“平均一個月有四萬多塊錢分給我們,一年有四五十萬,(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

  

羅湖漁民村社區內部

  漁民村的發展是深圳這四十年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四十年裏,深圳一批批本土企業茁壯成長——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這樣解釋當初為何選擇深圳:1987年這裡出臺的文件明晰了民營企業産權,沒有這個文件就不會創建華為。1999年深圳首屆高交會,28歲的馬化騰融資220萬美元,騰訊公司就此不斷騰躍,2012年全年營收400億元,2017年全年營收超過2300億元。今年,該公司旗下的微信全球用戶突破10億。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一代又一代特區人牢記黨中央當初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艱苦奮鬥、改革創新,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創造了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奇跡:“1979年,深圳的GDP僅1.97億元,人均GDP是606元;這些年下來,到2017年,深圳GDP達到2.24萬億元,人均GDP是18.31萬元,年均增速達23%,在經濟方面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

  2017年,深圳的GDP總量僅次於北京、上海,與香港特區相當。王偉中表示,深圳正積極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投資貿易環境,不斷深化金融開放創新,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繼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設立後,1984年中國宣佈14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1988年海南改制為省並劃定為經濟特區,1990年宣佈開發浦東,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2017年,中國宣佈成立雄安新區……從南到北,一座座城市、一個個特區,勾勒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棋局。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