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湖南瀏陽沙市河背村:幸福屋場建設為農村帶來新變化

2018-05-28 21:21:2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楊玉國

  央廣網瀏陽5月27日消息(記者王貴山 蔣琦 孟曉光 張毛清 傅蕾 李佳)入夏時節,耕作忙碌之餘,湖南省瀏陽沙市鎮河背村的村民們會邀上鄰居,到村裏“文體活動中心”打球,到健身器材上鍛鍊,去書屋看書,到孝德大舞臺跳廣場舞。在稻田裏耕作一輩子的農民,因為幸福屋場的建設,簡單的農家日子變得“潮”了起來。

  屋場建設帶來了農民的“潮生活”

  閃光燈,拉拉隊,精彩的快攻突破對抗,刺激的壓哨三分球,還有專業的賽場解説,如果不是現場的千名農民歡呼吶喊時透出的地道方言,沒人會想到,這竟是河背文體活動中心每個禮拜都會上演的農村籃球賽。這帶有“泥土”氣息的比賽,被稱為農民“NBA”。

  比賽的組織者、現場解説員朱光華在長沙市工作,他説,現在村裏的不少年輕人,白天在周邊工廠打工,到了晚上三步不離手機五步不離電腦,一得空就打遊戲,沉迷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把農民從牌桌、酒攤和網吧拉到球場,豐富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是我們舉辦農民籃球賽的初衷。

  在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河背村仁壽山孝文化屋場舉行的籃球賽,沙市兄弟連隊對陣長沙德盟匯俱樂部,河背文體活動中心每個禮拜都會上演農村籃球賽。

  朱光華的好朋友羅奇駿,也是河背村村民,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到村裏開起了青少年籃球培訓班,利用週末時間教授附近村裏的小孩兒學習打籃球。雖然每學期有500元的“學費”,但村民都願意支持孩子來這裡學習,培訓班幾乎期期“爆滿”。

  河背村村委會主任鄧萬物的微信名是“萬物生長”,他説,“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河背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籃球村”,得益於這幾年來村裏幸福屋場的建設。屋場是自然形成的村民聚居群落,在湖南有較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子,指的是一個姓氏家族代代居住的村子。鄧萬物告訴記者,河背村建設的仁壽山孝文化同心屋場,是湖南省唯一以弘揚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為主題的幸福屋場。

  仁壽山孝文化同心屋場面積達2.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300余人。屋場內建有孝德墻、孝文化墻、孝文化展廳、孝德大舞臺和文體活動中心。

  文體活動中心是仁壽山孝文化同心屋場的中心,現如今,每到日暮西陲,在文體活動中心室外籃球場和門球場地,河背村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到五六歲的孩子,都會來到這兒鍛鍊身體,共同體味屋場建設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孝文化”逐步發揚光大,農村新風尚也正在形成

  陽光下,柳樹旁,刻在石頭上的“仁壽山孝文化同心屋場”格外醒目。在孝文化廣場的正中央,矗立著一座大銅像,這就是的“孝仙”陳世賢。68歲的村民陳知意是陳世賢後人,他説,同心屋場建設成後,孝文化在村裏得到了發揚光大,更帶動了村民生活新風尚。老陳説,現在村民好籃球,村裏的籃球隊伍有好幾個,村內友誼賽、村外挑戰賽,每週七天,球賽幾乎天天有,全村人五千村民,來看球賽的就超一千。

  “屋場現在沒有人打牌了。”河背村村委會主任鄧萬物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村裏的年輕人從外地打工回來,都紛紛感嘆老家的環境與日不同。

  打麻將的少了!在仁壽山孝文化同心屋場孝德大舞臺,每天晚上都有跳廣場舞的隊伍。

  據了解,仁壽山孝文化同心屋場是瀏陽已建好的200多個屋場之一。從孝文化同心屋場可以看出,各屋場充分利用當地村民閒置房屋、舊學校或祠堂等建設農家書屋、大眾舞臺、文化陳列室等文化活動場所,並結合自身地域文化資源,精心籌辦各類文化活動,培養村民文藝愛好,豐富村民精神生活。可以説,“幸福屋場”已成為村民娛樂、學習、交往的新平臺。

  年輕人才是幸福屋場的未來

  鄉村振興需要經濟的發展、産業的支撐,但關鍵是人。河背村村委會主任鄧萬物表示,目前中國大多數的農村急切需要那些從農村走出去,了解農村,有文化,有能力,對農村有感情的年輕人。但是從現實層面看,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村空心化嚴重。只有想辦法讓部分有能力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才能帶領鄉村走向致富道路。

  在鄧萬物看來,只有把年輕人留在農村,農村才更有奔頭和希望。但如果村裏沒有年輕人喜歡的産業,沒有年輕人待得住的産業,就留不住年輕人。現在村裏的集體收入只有二三十萬元,很多想做的事情還沒有條件去做,村裏大多數人除了種植煙草,還是種田或外出打工。

  村裏的小孩子在屋場的室外籃球場享受“鄉村籃球”帶來的樂趣

  鄧萬物説,雖然現在村裏的屋場建設逐漸的讓農村在某一方面也能感覺到跟城市一樣的便捷和浪漫,比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等等。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下一步他打算充分利用鄉賢的資源,結合村裏將出臺的一些利好政策,讓大學生能夠返鄉創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成民風美、環境美、生活美的幸福屋場。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