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村務曬在陽光下,武義這個村誕生了全國首個村務監督委員會

2018-05-29 11:20:0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金近

  央廣網武義5月26日消息(記者李佳 曹美麗 李竟成 堯遙)鄉村治,則百姓安,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14年前,浙江金華武義縣白洋街道後陳村誕生了全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從此走上了以村務監督促進村莊發展的創新之路。

後陳村村貌 傅煒如攝

  “問題村”誕生了村務監督制度

  後陳村,位於武義縣城東北角的城鄉結合部,十幾年前,隨著工業園區的開發及城鄉一體化建設,村裏1200多畝土地被徵用,土地徵用款有1900多萬。當時村幹部提出,用部分補償款建設標準廠房,發展集體經濟,但遭到不少村民反對,他們擔心錢進了村幹部的腰包,不如直接分給村民。

  村民的擔心不是沒緣由的,當時村裏的財務管理不透明,重大決策不民主,2002年、2003年先後兩任村書記又都因為經濟問題被查處,後陳村的幹群關係一度非常緊張,上訪不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村”。

  2003年,當時是白洋街道幹部的胡文法臨危受命,兼任後陳村黨支部書記。經過近一個月的討論,後陳村決定設立村財務管理監督小組,由全體村民從非村兩委直系親屬的村民中選舉黨員代表一名,村民代表兩名組成,以獨立於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第三方”行使村務監督權,這就是後來村務監督委員會的雛形。

  2004年6月,後陳村第一屆村務監督委員會正式掛牌,同時出臺了《村務管理制度》、《村務監督制度》,這“一個機構、兩項制度”構成了“後陳經驗”的核心並延續至今。2010年,全國人大修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時作出了“村應當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的規定,後陳村的這一項“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

  錢要盯住,一分也不能亂用

  管錢,是後陳村監委會成立最初的目的,盯著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5月23日,記者在後陳村的財務公開櫥窗裏,看到了4月份的財務收支情況,小到買畚箕、買蒸飯櫃,大到居家養老食堂開支都公開上墻,一目了然。為了方便村民查看,還製作了《後陳月報》發到每一戶人家,甚至在家裏的數字電視上也能看到賬目明細。

  陳玉球,是後陳村現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每個月25日晚上,她和其他兩位監委委員一起審核當月村裏的財務票據,審核通過,蓋上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公章,才能入賬。“如果發票不清楚,我要還給他,是不能入賬的。”陳玉球告訴記者,村裏的錢每一分都要用得清楚明白,碰上村裏要採購,她也會跟著去監督,有時候還幫著討價還價幫村裏省錢。

  村裏的工程項目多,從事建築工作的朱岳祥被選為監委會委員,“磚塊多少錢一塊,水泥多少一袋,我很懂的,村裏有工程要做,我就陪村幹部、支部委員去買建築材料。”朱岳祥説,從去年5月當選以來,他監督採購的工程項目開支有十多萬了,村民們都很放心。

村務監督,凝聚村莊發展的合力

  14年間,從最初的財務管理監督小組,到全面開展陽光村務,再到如今以村務監督委員會為履職平臺,推行村務監督委員會向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雙述職”,黨員向聯繫農戶反饋監委會述職情況、向黨支部反饋聯繫農戶意見建議的“兩反饋”機制,後陳村村務公開的內容不斷規範化。

  後陳村黨支部書記陳忠武説,“以前沒有監委會,是只怕村幹部做事,做事撈好處,現在有監委會,村民只怕幹部不幹事。”他告訴記者,監委會架起村民和村幹部之間的橋梁,讓後陳村的村民更加信任村幹部,村幹部在監督下也能更好地工作,發展村莊。

  2004年,成立監委會後的後陳村,用部分土地徵用款投資建造了470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如今每年都能産生房租收益,2017年村集體收入410多萬元。十幾年間,後陳村道路硬化、村容美化,啟動舊村改造,村裏建起了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7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兩餐飯,村民的生活越過越美好。

  記者手記

  這天正好雨過天晴,後陳村空氣清新,村口沿河一帶點綴著花草,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採訪中聽到多次,後陳村這個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是個得罪人的工作,要敢於指出村幹部不合理的決策,和不合理的財務開支,但還是有很多村民想當,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明顯提高。當年這個被形勢“逼”出來的村務監督委員會,如今已經和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一起組成鄉村治理的“四架馬車”。隨著時代發展,今後的鄉村治理或許也需要更加多元的主體參與。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