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端午節|詩詞中的端午風物

2018-06-18 11:55:03|來源:新華社|編輯:王瑞芳

  端午風物

  五月初五

  仲夏映日

  榴花照眼

  龍舟爭渡

  蒲艾驅疫

  糯粽飄香

  佩香囊,係五彩

  鬥百草,飲雄黃

  讀古人之詩

  尋端午之風物

  【粽子】

  

  乙卯重五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南歌子 遊賞

  [宋] 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風物説

  粽子,古稱“角黍(shǔ)”“菰黍(gūshǔ)”“筒粽”等。傳説中與紀念戰國時楚大夫屈原有關,一般認為至晉代成為端午節食物。

  最初以黍米為材。晉時添中藥材“益智仁”,美其名曰“益智粽”。

  南北朝又增肉、板栗、紅棗、赤豆等餡料。

  唐時用米已“白瑩如玉”。

  宋時可見“蜜餞粽”,蘇東坡詩中嘗記“時于粽裏見楊梅”。

  元、明時期始以箬葉、蘆葦葉包裹餡料,又添豆沙、松子、棗、胡桃等多種附料。

  清代可見“火腿粽”。

  

  【龍舟】

  

  ↑繪圖:@Jazzy原

  減字木蘭花 競渡

  [宋] 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喜遷鶯 端午泛湖

  [宋]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

  

  

  午日觀競渡

  [明]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風物説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説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

  《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

  

  ↑清中期《紅漆描金龍舟長方匣》

  【挂艾草】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風物説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艾草、菖蒲可驅蚊蠅蟲蟻、提神通竅。古人相信,端午時在家門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人們將艾草綁成一束,插在門楣之上,或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

  晉代《風土志》中則有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五彩長命縷】

  

  

  澡蘭香 淮安重午

  [宋] 吳文英

  盤絲係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浣溪沙 端午

  [宋]蘇軾

  輕汁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風物説

  五彩絲,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古人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編結成縷,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繫於手臂,或挂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祐安康、益壽延年。

  形制、功用大體可分: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在五色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挂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等。

  《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椹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

  

  【鬥百草】

  

  ↑清 金廷標《群嬰鬥草圖軸》

  觀兒戲

  [唐] 白居易

  髫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嬉嬉。

  堂上長年客,鬢間新有絲。

  一看竹馬戲,每憶童騃時。

  童騃饒戲樂,老大多憂悲。

  靜念彼與此,不知誰是癡。

  

  風物説

  每年端午,人們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

  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

  

  ↑閒將鬥草過時光

  【石榴花】

  

  賀新郎·深院榴花吐

  [宋] 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説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臨江仙·高咏楚詞酬午日

  [宋] 陳與義

  高咏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戌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風物説

  石榴花紅在端午,是端午節的時令之花、祥瑞之花。

  在江西、安徽、河南、廣東的部分地區,端午時節人們習慣在門前懸挂石榴花,而非艾草、菖蒲。

  又,明朝以後女子多以榴花飾發以辟邪。《帝京景物略》:“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清顧祿記《清嘉錄》:“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為‘端五景’”。清代《大興縣誌》載:“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靈符,簪榴花。”

  

  【雄黃酒 菖蒲酒】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端午日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風物説

  端午飲蒲酒、雄黃、硃砂酒的習俗也流傳甚廣。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明謝肇淛《五雜咀》載:“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

  除飲用外,這些酒水還有他用。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載:“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

  

  今天是端午節

  祝大家健康愉快!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