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018-07-24 10:37:25|來源:人民網|編輯:賈雪靜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經驗的總結,也是對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治理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客觀要求。

  一般而言,在社會處於物質匱乏階段時,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溫飽問題,物質産品供不應求是主要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公眾的訴求會發生變化。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期待更高水準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社會參與意識越來越強。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黨在進行社會治理時更加重視促進社會參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是在社會治理方面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積極回應。我們要深刻認識社會參與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的內在關聯,破除妨礙人民群眾有效參與社會治理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用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機會和權利。

  共建強調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在教育、醫療衛生、就業以及社會服務等領域,可以堅持政府主導,推進政社合作,為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發揮作用創造更多機會。應充分認識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合作者,是社會和諧與秩序穩定的影響者,是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推動者,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社會治理中強調共建,尤其要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的活力。比如,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支持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中有更多作為。

  共治強調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參與權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在物質匱乏時期,人們參與公共事務的訴求尚不突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就要求黨委和政府為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創造條件。一是完善社會治理格局。進入新時代,社會治理要善於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局面。應在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基礎上,有效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完善多元治理格局。二是重視基層自治功能。基層自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基層群眾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辦的重要方式,有利於保障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

  共享強調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評判標準是全體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解決這一問題,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社會治理中促進共享。社會治理要強化保障民生的舉措、創新改善民生的思路,尤其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社會治理還應注重完善有利於共享的制度,促進形成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預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原標題:新知新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