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一江清水 踐行“兩山”理念——跨流域治水的“新安江方案”

2018-08-13 20:11:44|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楊玉國

新安江深渡港灣 胡建華攝/光明圖片

新安江沿岸村莊 胡發正攝/光明圖片

安徽黃山深渡鎮的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 施亞磊攝/光明圖片

新安江浙江建德段江面上游船如織。新華社發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吳本高是新安江上的一位遊船老闆,他的遊船從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的碼頭順流而下,終點是位於浙江省的千島湖。在這條長達62公里的航道上,兩岸風光旖旎,青山連綿,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築依江而立,點綴在無邊的青山之中,“人在船中坐,船在畫中游”,令人賞心悅目。

  “從深渡鎮到千島湖,遊船往返要3個多小時。旺季時,我的幾艘船每天都要跑上兩個來回。”吳本高告訴記者。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條航線並沒有如此熱鬧,吳本高也沒有這麼高的興致。“那時江上有很多垃圾。死豬、死狗、枯樹榦、生活垃圾……遊船開過去,垃圾在江面上讓出一條路。”吳本高回憶道,“這幾年,隨著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開展,這裡的生態才慢慢好起來,簡直變了一條江。”

  1.上下游的“同心圓”

  新安江發源於黃山市休寧縣六股尖,幹流總長359公里,其中安徽境內242.3公里,由安徽省歙縣流入浙江省淳安縣境內,並最終與其他支流匯成錢塘江。

  8月1日至3日,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一行用了3天時間,從新安江源頭六股尖至下游千島湖,採取陸上走與江上行相結合的方式,水陸行程近千里,全方位了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發展等情況。

  7月18日,李錦斌主持召開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經驗座談會,系統總結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做法、成果和經驗。

  在此之前,主題為“保護綠水青山、共享綠色發展”的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在黃山舉辦,國內相關行業的專家為綠色發展把脈支著兒。

  3個重要活動,都指向同一個主題——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2012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啟動實施,這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皖浙兩省通過兩輪試點,基本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水環境生態補償經驗做法,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案例,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黃山市政協原副主席張俊傑是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申報和實施全過程的參與者、推動者及見證者。多年來,他和眾多政協委員一道,為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奔走呼籲。

  新安江是皖浙兩省的母親河,是長三角的重要生態屏障,更是安徽構建長江生態廊道體系的重要一環。而對於下游浙江省來説,千島湖是浙江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和長三角地區的戰略備用水源。

  “以政策和經濟激勵機制為杠桿,推動上游地區主動加強保護、下游地區支持上游發展,最終實現互利共贏。”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首輪試點從2012年開始,三年間補償資金累計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每年出資3億元,安徽、浙江兩省每年分別出資1億元。在考核方式上,以皖浙兩省跨界斷面水質高錳酸鹽、氨氮、總磷、總氮4項指標來加權,綜合測算出補償指數,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省撥付給安徽省1億元,反之安徽省撥付給浙江省1億元;中央財政3億元全部撥付安徽省。

  2014年首輪試點結束後,2015年至2017年進行第二輪試點,補償資金3年累計21億元,其中中央資金3年9億元,皖浙兩省每年各2億元,繼續以跨省斷面水質測算補償指數進行考核。從1.0版本升級為2.0版本,絕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延續,也不只是投入的增加,而是更加全面的、深度的合作。

  兩省以水質“約法”的背後,凸顯的是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同追求。如今,兩輪試點已過,皖浙兩省上下游定期協商、聯合檢測、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工作機制已常態化,多元參與、風險共擔、獎罰並重的生態補償機制也已日趨成熟,新安江的生態環境獲得了顯著的改善。

  “眼見著新安江一天比一天干凈、美麗。”吳本高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新安江遊玩,領略沿江的秀美山水。”

  2.重現“山水畫廊”

  在歙縣深渡鎮地方海事處,處長黃益軍攤開一張圖紙。

  “這是船舶生活污水收集系統的改造圖紙,系統改造後,包括廁所、洗浴間、洗手間、廚房等處産生的廢水經過集中收集後上岸處理,從而使新安江流域船舶污水實現‘零排放’。”黃益軍説。

  “這是我們的工作職責中第一次加入船舶生活污水監管。”黃益軍從事海事工作30多年了,他帶記者去看停泊在江面上的4艘遊船,幾乎全新的遊船雕梁畫棟,如同在江面上移動的徽派民居。黃益軍説,一條遊船的造價約50萬元,“這些遊船因為結構上沒辦法加裝船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裝置,必須強制退出”。

  船舶污水上岸工程只是新安江綜合治理中的一個側面。近年來,圍繞水資源保護、水污染綜合防治、生態修復、監測體系建設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相關部門安排了重點項目319個,總投資638億元。

  “強化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工業點源污染防治和全域環境整治,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就是提高水環境品質。”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2015年,黃山市在全省率先實施農藥集中配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面源污染。

  在新安江流經的所有鄉鎮,都已建立系統的垃圾處理體系。“目前我們聘用農村保潔員2791名,創新設立垃圾兌換超市24家,組建16支幹流打撈隊,累計拆除網箱6379隻,禁養區124家畜禽養殖場關閉搬遷。”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而在新安江源頭,休寧縣流口鎮流口村率先在全省創辦起垃圾兌換超市,通過“以物易物”,讓村民獲得更多實惠,基本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目標,有力促進了鄉村環境美化。

  跨流域補償試點實行以來,為強化工業點源污染防治,新安江流域170多家污染企業已被淘汰關停,整體搬遷工業企業90多家。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新安江流域的治理離不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綜合治理。近年來,相關部門推動流域內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將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和林業增綠增效行動推進到底。此外,新安江上游16條主要河道完成綜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0多平方公里。

  隨著“河長制”在安徽全面推開,在新安江流域,“林長制”“湖長制”也應運而生,一切事關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行動都有了明確的責任人和看護者。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佈的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新安江上游流域總體水質為優,跨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品質Ⅱ類標準,每年向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乾淨水;千島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為I類,營養狀態指數由中營養變為貧營養,與新安江上游水質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過去,常年在新安江上奔波的學者朱熹頗為徽州的秀麗景色而自豪。如今,行走在皖南的山水間,到處都望得見青山、看得到綠水。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是全國首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是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科學路徑,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民生舉措,是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積極探索。”黃山市委書記任澤鋒介紹,目前新安江流域水質穩定向好,已初步走出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新安江全流域重點河道植樹造林39萬畝,建設森林長廊257公里,退耕還林107萬畝,森林覆蓋率也由原來的77.4%提高到82.9%。地表水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98%以上。新安江流域的橫江、漸江、新安江濱水旅遊區、新安江山水畫廊等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連點成線,沿岸的齊雲山、花山謎窟、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相映成趣。

  3.“兩山”理念的最好注腳

  在黃山市休寧縣板橋鄉徐源村,泉水養魚是家家戶戶沿襲千年的傳統。泉水從村後的高湖山上一滴一滴流下,匯聚成新安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沂源河。

  沂源河從徐源村穿村而下,村民將泉水從山中引入家中的魚塘,每家門前一個壩、一個壩直通一口方塘,56戶的村莊,60多口魚塘星羅棋佈。魚塘不大,大多數只有十幾平方米,卻成為每家每戶增收創收的新途徑。

  胡成九和佔足蘭夫婦開了一家“漁家樂”,他家的魚塘在全村的最上游,因此也被稱為“源頭第一家”。“泉水魚是用山上留下的冷泉水養大的,它們的生長期慢,往往需要養3年以上才能養大出塘。”胡成九説,“泉水的水質好,並且水中含鐵量高,因此養出的泉水魚營養價值也高。”胡成九告訴記者,很多遊客慕名專程來吃泉水魚,有的臨走還要買些活魚帶回去。

  “泉水魚大多以草魚為主,80元一斤,是市場上普通草魚的幾倍。”從養魚自家吃到開辦“漁家樂”,再到把泉水魚賣到全國各地,胡成久夫妻倆的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

  胡成九將此歸功於村中的生態環境好、泉水水質好。“自從家家戶戶開辦‘漁家樂’,村民們更加注意對環境、河流的保護了。只要有綠水青山,我們就有致富的資本。”不在河中洗衣、不往河裏傾倒垃圾……優質的生態環境給村民帶來了實際的收入,村民則對生態的保護更加上心。

  做好“茶”文章,推進茶葉種植生態化;做活“水”文章,發展泉水魚産業;做足“遊”文章,大力發展全域旅遊、鄉村旅遊。寧可放棄數百億元的投資機會,也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即期效益。這些理念,不僅在寫在民居的墻上,更刻在居民的心中。

  在休寧縣祖源村,流傳著“殺子禁山”的傳説。據傳,古時,五門族長為保護生態立下族規:上山伐樹一律砍頭。不想其中一個族長的長子上山砍了樹,這位族長毫不留情,大義滅親,從此不再有人對樹起邪念。所以,在祖源村還生長著距今1200年依然生機勃勃的紅豆杉。如今,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成為黃山市建設現代國際旅遊城市的重要支撐。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黃山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領域發展迅猛。記者注意到,養老養生、攝影寫生、戶外運動、徽州民宿等新業態、新産品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茶葉、徽菊、泉水魚、幹鮮果、中藥材、皖南花豬等成為全國有名的綠色農産品。

  經原環保部環境規劃院評估,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計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總量64.5億元。

  新安江的實踐有力昭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這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闡釋,這是使綠水青山的自然財富、生態財富轉變成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的最好注腳。

  水質考核指標體系、檢測方式、資金賠付安排……一系列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操作辦法在經過兩輪試點的探索後已較為成熟,被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記者了解到,目前,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河北、天津、陜西、甘肅等8個省區市均推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生態補償為核心、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線、以互利共贏和綠色發展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新安江方案”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樣本。

  (本報記者 常河 李睿宸 周夢爽)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