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砥礪奮進六十載·塞上寧夏譜新篇】原隆村生態移民的新生活

2018-09-18 09:00:1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原隆村村民邵東禮在自家的客廳。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何淩飛、葛懷宇)今年58歲的邵東禮6年前捨棄祖祖輩輩居住的幾間土坯房,與地灣村所有村民一道告別自然條件惡劣的寧夏南部六盤山區,搬遷到距寧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不到30公里的閩寧鎮原隆村。邵東禮一家離開隆德縣山河鄉的山溝溝,搬遷到400多公里外的閩寧鎮的時候,幾乎一件家當都沒帶。“山裏沒路,搬不了東西,實際上也沒啥值錢東西要帶”,邵東禮笑著告訴記者説,“以前的房子是泥巴和石頭蓋起來的,一下雨屋裏都是爛泥,冬天冷得要燒火取暖。現在的房子算上小院兒能有200平米,通自來水、通電,去年花了十多萬元剛做了裝修,還裝了兩部空調……”。

閩寧鎮移民未遷出大山前的生活狀態。

  如今,邵東禮在原隆村光伏農業示範園區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妻子張彩霞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肉品店月收入也有3000多元,兩口子一年下來能掙到六、七萬元。搬遷之前,兩口子靠種地、跑出租、外出打工,一年下來收入不到一萬。現在,邵東禮家裏早已購置了兩輛私家車,去年兩口子花了十多萬元做了精裝修、添置了新傢具,還支持兒子、兒媳在銀川買了房、搞起了拉麵餐飲生意。

邵東禮的妻子張彩霞。

  説起越過越紅火的日子,55歲的女主人張彩霞喜形於色。她説:“現在看來,搬下來太值了,要是早點搬下來更好。”最初,因為不了解閩寧的情況,張彩霞一開始還不願意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小山村。然而一來到新居,她就愛上了這裡。她説,“2012年6月份搬過來的,一進門一看有自來水,各方面都很方便。山溝溝裏,頭抬起來光看到山,人住在山頂上,還要到山溝裏去挑水喝。這裡離銀川市很近,開車去銀川看兒子、逛街買東西都很方便,現在基本都是在銀川買衣服、買傢具了。”

閩寧鎮生態移民創業就業示範基地。

  邵東禮所在的原隆村共有1998戶村民,都是來自山區的生態移民戶。走進這個在荒灘上建立起來的村子,道路平坦寬闊,村容整潔有序,綠化、路燈等市政設施一應俱全,而且幾乎每戶都安裝了屋頂光伏。不僅如此,原隆村還擁有自己的光伏農業示範園區、樹莓生態景區,一所旅遊招待中心正在修建中。這些給村民帶來了不少就業崗位。閩寧鎮扶貧辦主任撒奮勇介紹説,“原隆村屋頂光伏現在有1635戶,還為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了兩個光伏電站,每年分紅1萬,分紅20年。”

原隆村安裝了屋頂光伏發電設施的民居。

  原隆村所在的閩寧鎮是寧夏規模最大的生態移民新區之一。20年前,這裡是一片荒灘上僅有8000人的村子。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對口扶貧協作,興修水利引黃灌溉,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陸續有近6.6萬名移民從寧夏南部大山深處搬遷至此。為了讓數萬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閩寧鎮多年來大力發展産業項目,為村民創造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壹泰牧業是一家多年前進駐閩寧的肉牛飼養企業,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50多個就業崗位,還為閩寧全鎮1600多戶精準脫貧幫扶對象提供肉牛飼養託管增收機會。壹泰牧業董事長劉紅財介紹説,“一頭牛養殖下來的綜合利潤是4000多,我們保底分紅給老百姓一頭牛2000,我們的融資成本是政府全額貼息的。我們去年的銷售收入是1.2億元,利潤大概有3000多萬,給老百姓的分紅是600萬,覆蓋了1600多戶扶貧建檔立卡戶。”

原隆村內綠化帶內的光伏發電設施。

  如今的閩寧已從昔日的荒漠地變成了米糧川,加上葡萄種植、特色養殖、光伏農業、休閒旅遊等産業的興起,移民群眾的“口袋”逐漸鼓了起來。閩寧鎮扶貧辦主任撒奮勇介紹説,“現在,全鎮每年轉移勞動力1萬人以上,為村民帶來收入近2億元。另外,在企業穩定就業的人口已超過了千人,他們已經由農民變成了産業工人。”數據顯示,2017年,閩寧鎮移民群眾的人均純收入已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至11976元,20年增長了20多倍,已從最初的赤貧走向了全面小康。

村民在當地酒莊務工(寧夏葡萄産業發展局提供)。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