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習近平牽掛了20多年

2018-09-22 07:47:12|來源:學習小組|編輯:楊玉國

  【學習小組按】

  寧夏回族自治區迎來建區60週年。對於寧夏,有一件事,習近平牽掛了20多年,那就是他在福建工作時直接推動的一項福建與寧夏對口扶貧工作——“閩寧協作”。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當時,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了這個“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的地方後,深深被震撼到了,他説: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好多年了,我們還有這麼窮的地方,我心裏受到很大衝擊。

  看了以後,我就下決心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

  今天,小組給組員們講講習近平在寧夏的扶貧故事。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東南沿海10個較發達的省市,幫扶西部10個較為貧困的省區。閩寧合作由此起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任組長,牽頭負責對口幫扶寧夏工作。

  同年10月,福建成立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習近平明確表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要堅決完成。

  同年11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簽署了對口幫扶協議書。

  協議簽訂了,但寧夏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習近平先讓人去寧夏拍了一個短片。短片取景自寧夏的西海固,這個“苦瘠甲天下”的貧瘠地區,曾被聯合國專家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農民冒著細雨排隊一整夜,只為將土豆賣給縣裏唯一的企業;孩子上課的教室沒有門,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沒教室,老師用樹枝在地面上寫字來教學;水是鹹的,一點水要從很遠的地方挑來,沒水洗澡……習近平和其他省領導一起觀看,深受觸動,並商定了幫扶政策。

  1997年4月,習近平深入固原市隆德縣考察,對小圓井抽水灌溉和中藥材種植很感興趣,詳細地向當地幹部和群眾詢問了解情況。資料圖

  一個月後,習近平到寧夏參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還去西海固考察了6天。6天裏,習近平翻山越溝,一路走訪了5個對口幫扶縣市,查看了吊莊搬遷、梯田建設、井窖抗旱、學校醫院等,探訪了貧困家庭,看望幫扶幹部。

  習近平被西海固的貧困狀況深深震撼了:

  “雖然窮地方我見過,我也住過。但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好多年了,我們還有這麼窮的地方,我心裏受到很大衝擊。那一次,我從銀川到同心,然後到了海原、固原、彭陽、涇源、西吉。我到的一戶人家,那真是家徒四壁,找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只看到窯洞頂上吊了一根繩,拴著一捆發菜,在當時那就算比較值錢的了。老百姓用水很困難,也洗不上澡。看了以後,我就下決心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

  每到一地,習近平都囑咐幫扶幹部一定要尊重回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從每一個細節做起,要求福建在寧挂職幹部,一定要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把東部的經驗帶過來,把西部的精神帶回去。習近平在隆德縣對幹部群眾説:“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我們要堅決完成,對聯席會議議定的事情要儘快落實,所承諾的事情要抓緊兌現。”

  確定了要扶,還得想好怎麼扶。

  習近平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上提出:“要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促進閩寧雙方共同發展”;“要動員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開展經貿合作”“興辦社會公益事業”;要“加強幹部交流和人才培訓”等,這些指導思想對“閩寧模式”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那次聯席會議後,習近平著重抓幾件事:一是坡地改梯田;二是發展馬鈴薯生産,加工成飼料賣給東部一些地方用來飼養鰻魚,這一項當時就帶動人均增收一二百元;三是抓井窖工程,解決群眾生活用水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在調研西吉移民搬遷的吊莊玉泉營時,習近平提出了建設閩寧村的設想。村子選址和名字都是習近平定的,“閩寧”,福建與寧夏的簡稱合併。他堅定地説:“閩寧村現在是個幹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動工。奠基當天,習近平還專門發來賀信,在場群眾不停地往前擠著,有人説道:“都知道福建有個省委副書記叫習近平,聽人家讀他的賀信呢”。

  閩寧今昔對比

  奠基後的閩寧村,就是兩萬畝的沙灘,第一批來自西海固地區的搬遷戶,都在沙灘上搭建窩棚。白天搭建的帳篷,到了晚上就被大風吹走了。“有的人,第二天就把移民指標換成一條金駝煙回去了。”

  寧夏人民與貧困的纏鬥,由來已久。黃土高原,數千年來見證著中國人與土地之間最堅韌的關係。移民“拔窮根”,某種意義上正是與這種關係角力。閩寧協作,勢必要正面破解“遷徙”這一中國性難題。

  還未搬來的,幹部要一戶一戶動員,用大巴車請去參觀,看吃水、看走路、看上學。最初建房時,在沙灘上挖地坑,棚天熱了,地坑就像蒸籠一樣,熱得人透不過氣來,幹部幫助已經搬來的群眾建房,拉磚、買木料、打土坯。

  從幹沙灘到金沙灘,從搬得來到穩得住,當年只有8000人的貧困移民村成了擁有6萬多人的“江南小鎮”,“閩寧村”也升級成了“閩寧鎮”。從人均年收入500元到10000余元,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公共服務提升,從數十家福建企業進駐到葡萄種植、光伏農業、肉牛養殖幾大産業全面發力,從分散移民到整村生態移民,閩寧協作就這樣被具象化為賀蘭山下一座朝氣蓬勃的城鎮。

  閩寧扶貧協作的二十多年間,10個批次、161位福建援寧幹部接力在脫貧一線奮鬥,80個批次、2000多位專業技術工作者先後對教育、醫療等各項事業千里馳援。福建先後在貧困地區打井窖1.5萬眼,解決了30萬人、10余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到2017年,寧夏已累計搬遷128萬人,完成了百萬大遷徙。

  位於六盤山下的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是2013年隆德縣引進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産品遠銷歐洲、東南亞、中東,實現出口創匯,帶動了當地百姓致富。新華社圖片

  2016年,習近平第三次來到西海固,他堅持到艱苦的地方再看一看,看到移民新村建設得很規整、很漂亮,大家擺脫了過去的貧困日子,他説“我打心眼裏感到高興”。可他心中還有更大的牽掛——“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資料來源/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等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