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董振堂:長征中的鐵流後衛(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2018-10-19 10:53:52|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楊磊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8日電  (記者許蘇培)河北省新河縣振堂公園內,矗立著一尊莊嚴肅穆的將軍銅像。他一身戎裝,深邃的雙眼注視前方。曾有詩云其“虔誠做殿軍,有勇且知方”。這就是董振堂,寧都起義的重要領導人,長征中的鐵流後衛。

  董振堂,1895年出生於河北新河縣一個農民家庭。少年聰穎,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陸軍中學,1923年畢業于頗負盛名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投身於馮玉祥的西北軍,因戰功顯赫,由排長逐級遞升至師長。1930年,中原大戰後被國民革命軍收編,任26路軍第73旅旅長。

  1931年,董振堂被調到江西“剿共”。“九一八”事變後,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思想日益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和趙博生、季振同等率領第26路軍1.7萬餘官兵舉行寧都起義,宣佈加入紅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起義部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董振堂任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後任紅5軍軍團長。他先後率部參加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鬥,屢立戰功,曾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紅旗勳章。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部參加長征,紅5軍團擔任最艱苦的後衛任務,多次完成阻擊國民黨軍的任務,為保障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戰功,紅5軍團因此榮膺“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第5軍團改稱第5軍,董振堂任軍長。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後,紅5軍被編入西路軍,向寧夏、甘肅、新疆方向進發。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率部在甘肅高臺縣城與六七倍于己的敵人浴血苦戰,戰至最後一人一彈,于20日壯烈犧牲。時年42歲。

  董振堂是紅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之一。黨中央在陜西寶塔山下舉行了追悼會,在追悼會上毛澤東評價他説:“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為了紀念董振堂,新河縣建有振堂公園、振堂中學、董振堂紀念館等。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和甘肅高臺烈士陵園內,都建有董振堂紀念碑亭。董振堂紀念館是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河北省黨史教育基地,每年前來參觀的機關單位、學校、遊客等達20萬人次。

  “紀念館距離我家很近,有空了我就會騎自行車過去看看,感受革命先烈在戰火中不懼流血犧牲的精神。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了現在的和平生活,作為新河縣一名普通幹部,我們要用實際行動繼承他們的精神,踏踏實實工作,為家鄉建設增磚添瓦。”新河縣財政局工作人員程增濤説。

  新河地處九河下梢,因漳河、滏陽河等匯流眾多且幾經更迭而得名。如今,在董振堂祖墓旁,清澈的河水仍在靜靜流淌,似乎在無言地訴説對英烈的追思。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