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

2018-10-31 16:38:35|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徐雅平

  作者:楊明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認識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特性,與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特性密不可分。進入新時代,在回答怎樣才能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所以必鬚髮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是人民的事業;我們黨既是這一事業的領導者,更是人民事業的服務者,中國共産黨人在這一事業中,始終居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位置。在總結改革開放成功經驗時,習近平總書記還進一步闡述了改革開放事業與人民主體地位的關係,他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所以,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産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上述兩段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兩次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説的,兩次講話都特別強調了“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這一中心意思,內涵極為豐富,思想極為深刻,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強調的是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創造歷史偉業,尊重億萬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把人民的意願和追求作為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標。這些重要論述既點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特性,也點明瞭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特性,同時還點明瞭改革開放事業與人民主體地位關係的根本特性,即人民性、統一性、主體性。

  觀察和思考中國改革開放40年曆程及其經驗,首先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所貫穿的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明確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這一理論判斷,也適用於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改革開放是中國十幾億人民自己的事業,始終代表著人民的願望和追求。改革開放的發生和發展,從來都不是別國、別人強加或外加給我們的,而是中國人民、中國社會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現實需要。可以説,人民性,既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特性,也是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特性。

  縱觀中國共産黨成立和發展的歷史就可以看出,共産黨人的初心,就是建立在億萬人民自身發展事業基礎上的。早在中共一大上,我們黨就提出,要想改變舊制度、建立新社會,人民特別是工人階級就必須自己解放自己,而不能強迫他們進行革命。從那時起,黨就抱定了“人類的解放者萬歲”的信念。就像《國際歌》中所説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人類的解放事業、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人民自己的事業,是人民自身的追求。

  正因為準確地把握了人民的事業並順應人民的追求,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才具備了取得成功的根本條件。這一點早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就得到了有力的證明。例如:1946年3月,當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將軍來到延安時,他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人民性,是他親身體會到的共産黨領導下的事業與其他黨派的根本區別。他在分析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事業得以興旺的諸多原因時這樣説過,更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們已經檢驗了他們的全部理論並使之適用於原始的中國農村以及農民的日常生活,他們感到在人民家裏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無憂無慮。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中國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這些都是口號,但又包含著比口號更深的意義,代表著一種極深的感情、一種最終的信念。這個例子生動地説明,中國共産黨之所以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其根本的因素是反映了人民群眾自己的心聲、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為。事業是人民自己的事業,工作是人民自己的工作,力量是人民群眾自己的內生動力,這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中國共産黨正順應了人民的自身要求。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進一步號召,“永遠擺脫帝國主義羈絆和異民族的壓迫,站起來”的各族人民,要“在偉大祖國大家庭中,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繼續為“人民自己的事業”努力奮鬥。革命成功如此,社會主義建設成功如此,改革開放成功亦然;革命事業是人民自己的事業,社會主義建設是人民自己的事業,改革開放事業,也是人民自己的事業,是人民自己的內在要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之所以不斷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抓住了這個事業的人民特性,把住了時代的脈搏特別是人民的脈搏。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步子之所以能夠邁得出去、走得穩當,關鍵是反映了人民自己的願望:人心思定,人心思富,人心思改。人民內心的這三種思慮,反映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年走出十年“文革”和社會發展嚴重滯後的困境時,人民群眾普遍希望安定團結,集中力量發展生産力,提高生活水準,把我國現代化建設搞上去。人民群眾的這種強烈願望和內生動力,促使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同時,黨和政府在拿出改革開放的具體措施時,特別強調要經過人民群眾實踐的檢驗,要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為前提和標準。正因為把改革開放作為人民的事業,人民才真心擁護。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説過:“我所做的事,無非反映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産黨人的願望。”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明確要求全黨同志要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人民立場,其中特別告誡黨內同志一條根本道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服務人民的偉大事業,是人民自己的事業。如果離開了人民,我們將一事無成。”這一觀點和立場,要求全體共産黨人“始終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繫,擺正自己在人民群眾中的位置,老老實實向人民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黨所強調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穿在社會實踐領域,也首先是以人民群眾為出發點和歸宿的。這條路線的根本,就是一切從人民自身的利益出發,緊緊依靠人民,反映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既然是人民自己的事業,自然要考慮在這一事業的每一個發展階段上人民自身的覺悟程度,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引導人民、教育人民的方法。在領導人民事業當中,首先要虛心向群眾學習,要學會做群眾的學生;先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正如毛澤東在講到我們是人民事業中的代表時所深刻指出的:“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麼,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講到在人民事業中如何教育人民時,毛澤東還深刻指出:“要在人民群眾那裏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後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過學生的。而且就是當了教師之後,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

  對於在改革開放這一人民事業中當學生和當先生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時,也專門作過闡述。他特別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並提醒我們,在實現人民自己的夢想這個重大問題上,黨的幹部要處理好做群眾先生和做群眾學生的關係。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領導幹部要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群眾交朋友,多向群眾請教。要真正悟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總之,我們黨無論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歷來都告訴自己,要把群眾當作真正的英雄,不做“高踞于”人民群眾頭上的“貴族”,在領導人民自己的事業時,要先做群眾學生再做群眾引領者。只有真正把自己放到“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中去,才能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