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將文化融入産業 瀋陽再現“旗袍故都”風範

2018-11-16 10:08:3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遼海學者、瀋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初國卿

扇面上的滿繡

楊曉桐位於瀋陽的“盛京滿繡坊”中展示的旗袍作品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侯依寧、李菁、邢盛妍):2017年,首屆瀋陽旗袍國際文化節在瀋陽故宮鳳凰樓前開幕,瀋陽“旗袍故都”揭牌。從中國民國時期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到傳奇女作家張愛玲,再到電影《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旗袍將開放與收斂、誇張與婉約的氣質融為一體,成為了中國女性和東方美的象徵。

  在影視作品中欣賞海派旗袍較多的朋友們,想必對瀋陽與旗袍的淵源不甚了解,更沒有聽説過滿繡。中國所有權威辭書,包括《現代漢語詞典》、《中文大辭典》等,以及世界著名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均將旗袍解釋為“旗人之袍,滿族婦女的服飾”。遼海學者、瀋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初國卿表示,旗袍的出現和它的地位與滿族及其建立的清王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1625年,女真從遼陽遷都到瀋陽。十年之後,1635年,女真改為滿族,從此中國才有了滿族這個少數民族。在哪兒改的?在瀋陽改的。第二年,也就是1636(年),瀋陽改為盛京,清王朝建立了。所以不管是滿族,還是清王朝,都是在瀋陽誕生的。所以説,旗人的袍,旗袍,自然也是從瀋陽誕生的。清王朝頒布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旗袍就成為清王朝在法律層面的服裝。” 

  滿繡是滿族刺繡的簡稱,其刺繡紋樣曾被用於標誌清代皇族及官員的品階及職務,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工業化的普及,機械刺繡價格低廉,倣真度高,人工刺繡逐漸失去了競爭力,滿繡與大眾日常生活也産生了疏離。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希望借助公益培訓、扶貧項目等契機,讓傳統的滿族針線走進現代社會生活,“我們現在做了一些外交訂單,把這些都放到遼寧省21個村的扶貧工作上,教給他們這種針法,繡好了我們回收,作為訂單的手包發到外面。這一年多,我們的開發方向都是以大家能買得起、用得上為原則,也保留一些傳統文化的元素,讓大家都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減少繁複和過度奢華的刺繡,而是採用點綴性的來降低成本。但是我們還要保證品質。” 

  楊曉桐的努力與初國卿的觀點不謀而合。初國卿認為,旗袍的研究與傳承,最終一定要落實到産業上,用於提高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例如,可以從國際旗袍節的宣傳活動發展出一整套旗袍文化産業,廣泛、多角度地擴大這一中華傳統服飾的國內和國際影響力。

  初國卿説:“比如,在旗袍節要由中國紡織和服裝協會發佈中國旗袍時尚指數。在這一天,要舉行中華旗袍小姐大賽的頒獎儀式。在這一天,我們要請駐華使節的夫人穿著旗袍來登當年旗袍的誕生地——瀋陽故宮的鳳凰樓。瀋陽有那麼多的旗袍品牌,(可以)給這些夫人定做旗袍,讓她們穿上旗袍登鳳凰樓,介紹當年的格格、妃子怎麼上樓。那麼我們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旗袍的國際影響就更擴大了。同時,我們還要做一部旗袍在瀋陽誕生的專著,一部小説,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建一個博物館。”

  在2018年6月舉行的“中國·瀋陽全球發佈暨打造東北亞四個中心”活動上,來自世界40個國家的57家媒體觀看並報道了盛京滿繡旗袍秀和刺繡展示等活動,將旗袍和滿繡進一步推向國際舞臺。楊曉桐表示,在各級政府的扶植下,滿繡受到了更多關注。她仍然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夠深入去了解這項悠久的文化,體會到其中的獨特神韻,“(大家)對傳統的習俗缺乏了解,所以對旗袍的認知度也不高。對服飾上出現的一些紋樣和圖案也不是特別了解。我們會多參加政府給予的平臺上的活動,包括非遺,還有民俗文化的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都是我們走向市場的一個特別好的平臺。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滿族的傳統文化,還有刺繡的精緻程度,應該説大家會越來越喜歡。”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