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為老服務“彎道超車”

2018-12-13 18:15:5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生、老、病、死,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命題。在中國正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老”這個人生命題對很多人來説,既遙遠又迫近,既沉重又從容。

  遙遠,是因為在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平均壽命獲得延長,對老年的定義不再局限于60以上;迫近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因為工作節奏以及環境等原因,各种老年性的疾病又早早的找上了門,沉重是整個社會以及421家庭結構的養老負擔重,從容是現代人對於養老的心理接受程度還比較好,談起養老不再憂心忡忡。

  這或許就是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人們所呈現出來的最真實的一面。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程度的加深,中國的為老服務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為老服務可以説是“一窮二白”,基本上沒有什麼專門的為老服務機構,如果硬要説有,那麼也就只有歸屬民政部門管理的敬老院算是為老服務的專業機構。但當時的敬老院基本上是針對沒有人照料的五保戶老人,個人家庭有固定住處和基本生活照料能力的老人很少有去敬老院養老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部分退休老人因為各種原因,開始嘗試用自己的工資獲取更好的為老服務,但也僅僅限于用自己的工資請一個鐘點工或者保姆,離專業的為老服務還差得很遠。

  上個世紀末,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些企業和個人看好為老服務市場的潛力以及政府部門扶持其發展的力度,紛紛成立專業的家政服務公司或者是養老服務機構,開始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為老服務進行市場開發,適時的推出了包括理財、地産、敬老以及旅遊等項目為主的為老服務産品模式。

  客觀的説,這些服務的確豐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給老年人的為老服務增添了可供選擇的選項,但因為缺乏市場監管,一些為老服務的産品也飽受社會特別是老年人子女所詬病,比如各種五花八門的保健品陷阱以及理財陷阱,還有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養老所開發的地産,最後很多都成了爛尾工程或者是名不副實的商業小區。

  進入2000年以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的為老服務經歷了“彎道超車”式的超常規發展,依託于社區和專業養老機構,國家相關部門大力培育為老服務的示範點和示範機構,一大批具有專業為老服務的社區服務中心和專業養老服務機構如雨後春筍一般的發展起來。

  特別是以政府購買服務,非政府組織運作的模式探索近年來在一些大中城市獲得發展,“居家養老、政府社會共同扶助”的養老新機制,免費為獨居、困難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務的新服務模式層出不窮,長者照護之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護、老年人助餐等服務極大的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改革開放40年,人們對於養老的觀念改變,是隨著為老服務的快速發展而逐漸發生改變的,“養兒防老”已經成為陳舊的觀念,社會化養老模式正在逐步確立,隨著為老服務的發展,“夕陽紅”將更從容 (王庭)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