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眾感受歷史的魅力

2019-02-01 15:42:43|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徐雅平

  在一件件國寶中觸摸文化的寶藏,于一封封家書中感受精神的傳承……近年來,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讓觀眾看到“歷史原來這麼有料”。透過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講述,塵封的記憶被激活,歷史的圖景在人們心中鋪展。

  歷史源於一代代人的書寫,既有故事,又有遺珍,更沉澱出文化、閃耀著智慧。習近平總書記的“用典”,正是一個感受歷史魅力的窗口。用東漢楊震“四知拒金”説廉潔,引《晏子春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講實幹,以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談信仰……信手拈來的精妙典故,讓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文章充滿魅力、引人入勝,也讓人看到歷史中蘊藏著的智慧與力量。

  古羅馬學者西塞羅曾説,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的確,割斷了歷史,“現在”就失去了縱深,成為一個單薄的平面。人們渴望走進歷史、了解傳統,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當下、定位自身。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能讓年輕人覺得很燃很感動;為什麼公眾排起長隊,只為一睹2000年前的西漢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説,讓公眾更好地感受歷史的魅力,不僅是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也是回應公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更好感受歷史的魅力,需要讓公眾走進“歷史的場景”。翻看《史記》《漢書》,能聽見垓下的悲歌、看到絕域的車騎,體悟到興衰之理、人生奧義。看看長征路上無言矗立的紅軍墓碑,走進戈壁荒漠中連接天地的發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壯、奮鬥史的盪氣迴腸。我們其實“去古未遠”,每個人都生活在歷史之中。國家史、地方史、行業史、家族史,都在我們的衣食住行間活潑地呈現著。進入這樣的歷史場景,使得歷史可觸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開人們的歷史視野,激發人們的歷史興趣。

  更好感受歷史的魅力,也需要讓歷史走進“生活的場景”。近年來,引發收視狂潮的歷史正劇、開啟大眾閱讀的大家小書、點燃觀眾熱情的文化節目,這些作品贏得認可也正説明:歷史不應曲高和寡,更不應遠離生活,而應是有溫度、接地氣、富於人情味的。不論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時光博物館”,或是深受網友追捧的故宮文創産品,它們打動人心的秘訣,就在於他們嵌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賦予了我們的生活以歷史的景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歷史要“活起來”,也正需要發現生活的歷史場景、創造歷史的生活場景。在“活化”的歷史中,讓公眾更好地感受歷史的魅力,定然能讓更多人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審視千百年的坎坷和輝煌,收穫“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的啟迪,得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的滋養。

  歷史學家説,往昔就是異鄉。其實,對於公眾而言,歷史絕不是異鄉,而是精神的原鄉。研究歷史、學習歷史,其實就是一種“精神還鄉”。于汗青古籍中採擷智慧,在追昔撫今中神交千古,歷史就一定能成為一道來自過去的強光,照亮我們前行的征程。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