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2019-02-18 10:50:11|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徐雅平

努力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南昌漢代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初步釋讀工作完成,相關成果日前發佈。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5200余枚,專家釋讀後發現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經典及其訓傳,這對於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説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1.《詩經》簡;2.《孝經》簡;3.《論語》簡;4.六博簡;5.《禮記》簡;6.祠祝簡;7.方技簡;8.《春秋》簡。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提供

  內容提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從思想觀念方面看,“道法自然”“以民為本”“大同”等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從人文精神方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人”為主體的文化,人文傳統深厚。從道德規範方面看,儒學的許多思想都與道德規範直接有關。堅定文化自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深入研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當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深入研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思想觀念,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至今仍然具有重大價值。在此列舉幾個方面。

  比如,“道法自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道法自然理念來源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切都要順其自然。道法自然理念最早由道家提出,此後不斷發展演變,並影響了法家、儒家等。道法自然的“道”主要指規律、法則,是指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道法自然強調天地萬物的産生是自然而然的,道的運行也是自然而然的,揭示了一種順應自然的辯證法則。在今天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下,道法自然更凸顯其思想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以民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民本思想的國家,早在西周時期就産生了以民為本理念,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成熟。先秦諸子在西周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對民本思想的內涵、外延以及實現方式、衡量標準等展開了進一步的討論。雖然先秦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學派的思想體系和政治主張不同,但在以民為本這一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民本思想可以説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共識。秦漢以後,民本思想在理論上不斷深化發展的同時,也在實踐中得到開明君主的重視。中國歷史上,以民為本理念在抑制君主專制、穩定社會秩序、保障民眾安居樂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再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核心理念“大同”。在儒家《禮記·禮運》篇中,論述了從“小康”進入“大同”之世,闡述了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準則。在大同社會中,社會財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養老等都有妥善安排,能勞動的人從事勞動,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則由社會供養,大家相愛相助,沒有權謀欺詐和盜賊掠奪,人們和平地生活。中國古代的大同理想主要源於儒家,同時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於未來美好社會的追求。

  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人”為主體的文化,人文傳統深厚,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是人學而不是神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講自然界變化(稱為“天文”),又講人的思想文化的提升(稱為“人文”),二者相輔相成,從而使中華人文精神在中國歷史上不斷傳承發展。

  《周易》中有這樣的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裡的“天文”指關於季節、時令變化的學問,目的是為了使人們能適時進行農耕活動。“人文”則是“文明”的同義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天道”與“人道”相互關係的探討,就是對“天文”與“人文”認識的深化和發展。中國古人沒有把“天文”與“人文”對立起來理解,而是以變化的眼光看待二者,認為它們是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的。“人文”是人在生産生活中逐漸認識、順應“天文”而創造出來的,這種創造不斷積累、融入社會、日久成俗,形成一種生活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成為一種文化傳統,滋養著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這就是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中的這句話對於我們理解中華人文精神是很有幫助的。“天行健”是指自然萬物運動不止,其中蘊含著運動規律。“自強不息”是傚法“天行健”這種自然現象、遵循其運動規律産生的人文精神。君子為人處世,也應像天按照天道運行不息一樣剛毅堅卓、發憤圖強、不屈不撓、永不停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意思是説:大地柔順無比、德性豐厚,能夠承載萬物、包容一切。能夠努力傚法大地這種品格的人,有海納百川、寬厚包容的胸懷,能聽進各種不同意見,正確認識和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成為有修養的君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人”為主體的文化,這決定了它必然蘊含著豐富的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中國很早就建立了學校,在古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産生了豐富的教化思想,特別是春秋末期孔子的教化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代。儒家的教化思想特別重視德育,將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禮記》中的《中庸》篇闡釋了講誠信的君子在學習上必須努力做到五個方面,即博學之——廣博地學習;審問之——虛心地提問請教,詳細地探究;慎思之——週密地思考,不思則不得;明辨之——明確地辨別是非、辨別善惡;篤行之——切實地身體力行。此外,《禮記》中的《大學》篇提出“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稱之為“大學之道”。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教育體現了經世致用的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都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都體現了中華人文精神。

  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規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規範,儒學的許多思想都與道德規範直接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野之分理論、文質統一思想以及一些具體的道德規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思想價值。

  我國文獻中很早就有“文明”這一詞語。“經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這是把“文明”作為美德。在《易傳》一書中,認為有文明美德的君子能與時俱進,其事業偉大而美好。

  我國很早就有“人禽之辨”理論。《禮記·曲禮上》有這樣的話:鸚鵡和猩猩雖能發聲,但它們不知道什麼是禮儀規則,不能和人相比。人如果不遵守道德規範和禮儀規則,豈不是和鸚鵡一樣嗎?“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我國古代還有文質統一思想。孔子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指的是人的本心、本質,“文”指的是人的文采、外在表現。君子的內心與行為都應當是文明的。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説,論述了一般人如何才能成為“君子”“仁人”,認為主要標準是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理想,做到“以德為先”。孔子提出一個總的道德規範,稱之為“仁”。什麼是“仁”?孔子説:“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孔子看來,這種愛心不限于自己的親屬,而是以此為出發點,“泛愛眾而親仁”。怎樣才是博愛大眾呢?孔子回答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誠信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概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體系的基礎是由《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奠定的。中國古人觀察自然、人事變遷,認為天是真實的、長久的,只有具備天一樣的德性,人才能最終獲得自身長久的幸福。因此,人必須追求真實、不欺妄,以“至誠”為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庸》説:“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人的內在德性,表現為真實、誠懇、表裏如一,即“內誠於心”;“信”體現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講信義、守信用、言行一致,即“外信於人”。“誠”與“信”是分而為二、合而為一的道德規範,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優良傳統,無疑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歷史上,有識之士都是有愛國情懷的。比如,在南北朝時期,中國處於分裂狀態。在此情況下,有人尊本地政權為正宗,但當時的科學家酈道元不是這樣,他雖然在北魏做官,但沒有局限於此地,在他的心目中,祖國是包括南北朝的完整中國。他的著作《水經注》並不以北魏統治區為限,所涉及的範圍是全中國,從而完成了我國古代水文地理學的大綜合。近代以後,為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更是涌現出許許多多民族英雄。

  (作者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西北大學原校長)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