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時評】羅馬,奏響絲綢之路的華章

2019-03-24 22:10:4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靳松

  在春天出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的首次出訪,行程第一站是意大利首都羅馬。這兩天,全球觀察家們在細細地解讀中意兩國首腦、政治家、商業領袖和媒介精英們的對話、協商以及簽署的重要法律文件。

  對習近平主席訪問意大利,國際輿論關注的熱點,是中意兩國簽署的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和意大利分處古絲綢之路兩端,開展‘一帶一路’合作天經地義。我們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遵循的是開放、透明原則,實現的是合作共贏。中意要以簽署政府間‘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為契機,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同意大利‘北方港口建設’、‘投資意大利計劃’對接,推進各領域互利合作。”意大利總理孔特對習近平主席説,他期待著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意方歡迎中國企業來意投資,實現互利共贏。意大利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願密切同中方溝通協調,促進歐中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俗話説,條條大路通羅馬。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路,就是連接中國和意大利的絲綢之路。這條路綿延千年,縱貫歐亞,溝通著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同時,也一路留下了古往今來偉大的政治、軍事、商業和文化的探索者、發現者的不朽足跡,他們的遺産深刻塑造和改變著人類的歷史。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這位文藝復興時代傑出的意大利政治家説過:“過去昭示未來,世界永遠如此。”歷史的鏡像和數千年文明的迴響,始終在告知和啟迪著今天的人們。

  媒體還注意到,習近平主席與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共同用“夥伴”這個詞定義中意關係。“夥伴”關係是平等的關係,中國與意大利是經濟互利共贏的“夥伴”;是文明包容、文化互惠的“夥伴”;是人民之間坦誠交談與傾聽的“夥伴”;也是在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議題上,平等對話、換位思考、共擔責任的“夥伴”。

  英國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高級研究員彼得·弗蘭科潘,在他的暢銷書《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中文版序言中説:“中國正在放開眼光,以求更好地適應世界轉型變化的節奏。”彼得·弗蘭科潘表示:當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之時,他是在重新喚起人們對於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經熟悉的繁榮回憶。他的有關促進貿易發展、投資海陸通道並與各國建立合作交流關係的想法,追隨的正是當年那些帶著貨物和信仰,四處奔波的旅行者和聖賢者的足跡。

  綿延數千年的絲綢之路,它的歷史證明了,從世界體系所包含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來看,世界是多元的;不同類型的文明相互影響、相互滋養、彼此依賴以及相互交流。這是絲綢之路留給人類文明的精髓。這些精髓與今天中意兩國政治家對兩國關係所定義的“夥伴”一詞有著天然的吻合;與“一帶一路”倡議所包含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彼此貫穿。

  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軍,多年頻繁往來于意大利和中國之間,他深入研究古代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從絲綢之路的歷史遺産中,探求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依存。他認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和現代世界的開端,既是一個與絲綢的引進、消費、模倣和再創造同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發生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也就是説,是世界多元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共同創造了本質上是跨文化的文藝復興,而中國則為之做出了它應有的貢獻。

  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米凱萊·傑拉奇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署名文章特別強調:“我國是第一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七國集團(G7)經濟體成員,由此在國際貿易和投資方面起到引領歐洲的作用。考慮到我國以前在這個領域並不突出,我理解布魯塞爾(此處意指歐盟)為什麼感到意外。但意大利歷史上在地中海發揮著戰略作用,並尋求成為新絲綢之路和其他歐盟-亞洲項目的一部分。”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這是《詩經》裏描述的中國上古時代,春天萬物萌發、淑女們採摘桑葉養蠶的景象。春天是耕耘和播種的時令,是編制和展示美好願望的季節,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秋天的收成與碩果。(央廣評論員 楊春陽)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