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三變”改革讓娘娘山舊貌換新顏

2019-06-11 16:03:2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娘娘山景區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楊喆、劉娜、楊萌欣):近年來,以“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的“三變”改革在全國多地農村推廣,充分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性,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農村“三變”改革經驗也得到習總書記的肯定,並三次寫入中央文件。近日,本台記者探訪了農村“三變”改革的發源地——娘娘山。

  娘娘山是貴州省盤州市的一座海拔2319米的山峰,邊、遠、窮是過去這裡的真實寫照,住在山腳下的普古鄉舍烹村村民過著“土裏刨食、靠天吃飯”的生活,2012年前人均純收入一年不足700元。2012年,舍烹村走出來的億萬富翁、現任娘娘山聯村黨委書記的陶正學決定回鄉創業,帶領家鄉人民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這幾十年我從這裡出來一直做企業,我用一些企業的辦法來治理農村。農村為什麼這麼窮?後來我自己總結,就是一個字:散。資源分散、資金分散、人的思路分散。”

  為解決農村“散”的問題,陶正學成立了銀湖合作社,動員群眾用土地經營權、閒散資金等入股建設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遊園區,探索娘娘山農旅結合的發展道路。通過“三變”,整合個人資源,盤活山川、河流等集體資源,撬動社會閒散資金,實現農業産業化、規模化,帶動包括舍烹村在內,普古鄉8個村的抱團發展。在談到“三變”改革給當地帶來的改變時,陶正學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鄉百姓富裕了,人均收入在12年前(每年)不到700塊錢的基礎上,現在我們8個村人均(年)收入是14600元,在我們舍烹村達到了16700元,這7年來我們百姓生活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百姓生活變富裕了,村集體(方面),原來的空殼村變得實實在在的有錢了。第二是村莊變美了。第三是我們整個大生態變好了。這‘三變’也在我們這個地方發生。”

  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範園走“農旅結合”的道路,在種植刺梨、藍莓、獼猴桃等特色農業的同時利用山地優勢和自然風光,發展集爬高山、遊溶洞、泡溫泉、賞民俗和養生康健為一體的旅遊業,吸引了大批遊客。2017年,娘娘山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農旅一體發展為附近村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許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到家鄉來工作。在娘娘山園區從事保安工作的新寨村村民陶五財告訴記者:“家鄉發展,我們就在這裡工作。也不算辛苦,一個月有2650元(的收入)。很好的,在這裡工作就是又能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小孩),又可以在這裡上班。在這裡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好,都是供吃供住的。”

  像陶五財這樣在園區工作的村民有很多。據娘娘山園區宣傳部部長王光厚介紹,附近的村民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在園區謀一份職,即便是老年人,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都可以在園區裏做些清掃工作,“在我們這個地方環衛組,打掃衛生的老年人和清理垃圾的就有大約80、90人,保安大概有40多人,酒店員工有近100人,還有農業部的有幾十人。加上溫泉那邊的工作人員,實際上我們園區總人數有300多人近400人。”

  近些年來,娘娘山因為“三變”改革的發展,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但最初説服村民用土地和資金參與入股並非易事。陶正學告訴記者,跟老百姓做生意,“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原則是行不通的,要讓老百姓旱澇保收,老百姓才會拿出僅有的資産來合作。為打消顧慮,陶正學跟村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陶正學説:“跟老百姓合作要怎麼做呢?風險我擔,利潤共享。不管企業賺不賺錢,你的土地費我第一個保底給你。第二是你的參股物,你出資多少,我借給你多少。企業死了,你不用還我;投在裏面的錢,通過勞務你一年就全部拿走了,那第二年以後就永遠有工資收益了。這樣就實現(村民)有穩定收入,就不會返貧。我不光帶他們脫貧,還能帶他們長期致富。然後,(村民)投進的錢還在裏面,企業活了,他們永遠在裏面有股。所以這個利益連接非常關鍵,企業發展好了,百姓一定有好處。”

娘娘山聯村黨委書記陶正學

娘娘山園區宣傳部部長王光厚

娘娘山27道拐

娘娘山園區溫室大棚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