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信看待人權

2019-09-24 10:54:48|來源:環球時報|編輯:王嘉寧

  1950年4月,《婚姻法》通過,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通過的第一部正式的法律,旨在實現以婚姻自由為標誌的婦女解放。可以説執政伊始,中國共産黨就開始關注人權。

  在舊中國,長期處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廣大的人民群眾沒有、也不可能享有人權。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徐顯明形容,70年前,從人權角度看,中國有“貧、病、愚、亂、散”五座大山。那時,中國人均GDP僅有27美元;中國人被貶稱為“東亞病夫”,人均預期壽命不到35歲;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1年,約90%的中國人是文盲;戰亂頻仍,人民生活在苦難之中;人民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基礎,如一盤散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味著,在法律和政治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開始成為國家的主人,而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此後還經歷了長時間不斷探索和努力的過程。人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是自始就有的,也不是他國施與的,只能是國內廣大人民腳踏實地、努力奮鬥獲取的。立足中國國情,中國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大力發展經濟,融入世界,中國人開始富起來,也逐漸開始強起來。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根據人類發展指數測算,1980年時,中國屬於低人類發展水準國家。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在1995年成為中等人類發展水準國家,2011年成為高人類發展水準國家。在2010年後,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開始超過世界平均水準。在1990年尚屬於低人類發展水準組別的47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準組的國家。

  報告指出,中國的人類發展體現在收入、減貧、健康、教育和政治社會參與等各方面,其中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換句話説,中國在實現經濟迅猛增長的同時,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發展水準獲得有效提升。中國的發展包括人的發展,人權保障的進步,用巨變來形容也並不為過。

  一個國家就像一個人,發展的狀態是一個整體。法治、發展和人權是國家發展的基本維度,牽一髮而動全身。長期來看,任何國家都很難出現單一維度的單兵突進,任何短板都會影響整體的發展。良法善治的一個標準就是尊重人權,既立足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水準,又順應和推動發展趨勢和潮流;可持續發展需要以人為本,需要通過法治保駕護航;而人權保障以法律為基礎,與發展水準相適應。不能只看到中國有經濟發展,有百姓生活水準提高,而看不到中國民主與法治建設的不斷進步。

  實際上,中國的發展道路是一個為中國量體裁衣、走中國特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腳步正在加快,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找不到既定的標準,或者與西方模式不一樣,但是不能因此忽視或者否定中國民主與法治發展的進程。

  人權的實現既不是一蹴而就的,又不是一勞永逸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仍然面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機遇和挑戰並存的複雜局面,改革開放的道路並不平坦。但是,有了70年成就和經驗的積累,中國更加自信。看待人權發展的未來,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