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紐約時報》的“新疆兒童”報道充斥虛假信息和臆想

2019-12-30 20:56:0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紐約時報》近日發文,聲稱中國政府把新疆小孩送進寄宿制學校,“強迫”他們與父母分離,以漢語取代民族語言,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對他們進行所謂的“洗腦”。這篇報道充斥著虛假信息,毫無事實依據,完全是主觀臆想。

  2019年7月,《國際銳評》評論員曾到新疆當地城市和鄉村的多個小學,與老師和學生們交談,親眼看到孩子們在學校裏用漢語和維語朗誦課文,下課後也隨意使用兩種語言進行交流,嬉戲打鬧。這是南疆地區小學裏的日常場景,也是新疆繁榮穩定的一個縮影,與《紐約時報》所描述的“悲慘”場景完全相反。

  新疆面積大約有7個英國那麼大。當地學校實行寄宿制是新疆自治區政府從實際出發採取的一種教育扶貧模式,受到當地民眾的普遍歡迎。《紐約時報》編造所謂被迫與父母分離的一年級學生的“悲慘”故事,目的是利用人類普遍的同情心來抹黑新疆教育體系和中國民族政策。

  事實上,按照新疆當地教育政策,原則上小學1至3年級是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有條件的小學4至6年級可以寄宿,學生宿舍人均居室使用面積、學校食堂人均使用面積等均有明確規定。所謂“年幼的孩子被迫與父母分離”根本無從談起。《紐約時報》在文中也不得不承認:確實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家庭很願意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真是自相矛盾。

  同時,《紐約時報》這篇文章還攻擊中國政府正在用漢語取代維吾爾語,意圖“抹殺”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這完全不符合事實。《國際銳評》評論員在走訪新疆時得知,新疆範圍內用7種語言開展中小學教育,當地民眾可以收聽收看到5種語言的廣播電視節目,閱讀多種語言的出版物。進一步説,漢語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國內學生學習漢語不是再正常不過嗎?為何新疆小學生學習漢語,就被西媒作出特殊解讀呢?美國以多元族群和文化著稱,試想少數族裔如果學不好英語,他們恐怕很難在美國社會立足發展。

  《紐約時報》還對新疆小學開展愛國教育説三道四。德國漢堡大學政治學者托馬斯·胡特林曾説,開放和理性的愛國主義是全球各國的共同價值觀。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教育孩子熱愛自己的國家,美國在這方面更是表現突出:從19世紀末開始,學生朗讀或背誦“忠誠誓言”就成為美國中小學傳統,2019年2月一名11歲美國男孩因拒絕向國旗宣誓效忠而被捕,足見美國對愛國主義教育是多麼重視。然而,當新疆的學校進行愛國教育,就被某些西方媒體歪曲成“洗腦”。這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標準。

  前不久,英國媒體編造了“倫敦6歲女孩在聖誕卡中發現所謂在華外國囚犯求救留言”的假新聞,這次《紐約時報》又杜撰新疆小學生被“洗腦”的故事,可以看出,將“兒童”捲入涉華報道成為某些西方媒體攻擊中國的一個新手法,以製造煽情效果來博眼球。從污名化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到抹黑當地的教育體系,某些西方媒體正試圖將新疆的未來與中國發展大局脫鉤,挑動民族矛盾,進而阻礙中國發展。

  然而,再怎麼造謠生事,也掩蓋不了真相。中國的發展不會讓任何一個民族掉隊。在2019年7月探訪新疆喀什地區鄉村時,《國際銳評》評論員看到一個五歲的孩子抱著奶奶,一起在回廊下用維語唱著民族歌謠。這樣一幅其樂融融的場景,是中國政府保護新疆民族文化發展的最好注腳。(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