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習近平浙江考察生態表明中國繼續走綠色發展之路

2020-04-02 11:21:4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時間如梭,當年的情況歷歷在目。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了綠色發展這條路子是正確的。”3月30日,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到浙江安吉縣余村考察,與當地民眾交談時這樣説。

  習近平此次浙江之行,是一個特殊時期的考察:中國既要毫不放鬆疫情防控,又要加快復工復産,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全面”二字意味著不僅僅經濟發展要達標,生態保護也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標。

  習近平這次考察的余村,是中國生態保護成效的一個縮影。他提到“當年的情況”,指的是15年前,余村人靠挖礦山、建水泥廠富了起來,但與此同時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問題。2003至2005年間,余村人關停礦山和水泥廠,開始封山育林、保護環境。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余村考察,肯定村裏這一做法是“高明之舉”,並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15年過去了,余村依靠發展綠色産業,實現了從“石頭經濟”到“生態經濟”的轉型。2019年,余村經濟總收入達2.79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9598元。正如習近平此次同當地村民交談時所説,“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一种經濟,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你。”

  像余村這樣“有新發展理念、走對路子”的,在中國不止一處。3月31日,習近平考察了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這是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但在二三十年前杭州城區擴容中,它的生態環境曾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同樣是在2005年,獲得保護的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正式對遊客開放。15年來,西溪濕地不僅改善了杭州城市生態環境,還形成了以它為中心的大西溪經濟圈、文化圈和生活圈,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發展旅遊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習近平此次在浙江考察,將生態保護納入行程,並對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論斷,既表明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一切工作正在加快步入正軌,也表明中國將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中國今年建成的小康社會一定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全面達標的“小康社會”。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多點暴發,世界經濟形勢非常嚴峻。聯合國4月1日發佈的最新宏觀經濟模型預測,疫情或致今年全球經濟萎縮近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3月底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或是負增長,經濟衰退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嚴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樣面臨巨大壓力。不少人擔心:中國今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會不會受影響?中國會不會為了經濟數據增長,而重回過去的粗放型發展老路?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此次浙江考察之行清晰表明: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中國執政黨都會堅守對人民的承諾,朝著既定目標堅定前行。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也給推動綠色發展帶來啟示與動力。正如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時所説,“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面對兇猛的病毒,人類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要儘量避免或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生態危機中贏得主動,就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而言,綠色發展早就在做加法,甚至做乘法,不斷提供新的消費動能和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據相關機構估算,中國綠色經濟産值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2萬億元,約佔GDP的8%;到2035年,有望達到GDP的10%以上。不少經濟學家預測,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綠色經濟增長。聯合國駐華協調員羅世禮評價説,中國在履行《巴黎協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他強調,中國從發展可再生能源産業和綠色經濟中獲益的事實,為有些人錯誤地認為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不可兼得提供了一個“主要反例”。

  “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這是中國對未來的承諾,是中國堅定不移的發展之路,也是中國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的關鍵所在。(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