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激活传统节俭基因,加强劳动实践教育

从心底树立起节俭意识

2020-08-29 作者: 周学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周学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记者采访有关专家学者,他们认为,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一方面需要激活传统文化当中的“节俭”基因,另一方面需要用好现代文明规则。
  “制止餐饮浪费,得首先明确哪个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蒋海升观察发现,餐饮浪费主要集中在饭店请客吃饭。在迎来送往中,有时来了客人,招待吃饭,如果不多点几个菜,就好像自己没有诚意,热情度不够。另一方面,餐后不好意思打包,则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慷慨”“不大度”,更是怕别人认为自己穷,这就造成了餐饮浪费中的“面子”问题。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食物短缺有着清晰的记忆。“那时候村里人见面第一句问候语都是:你吃了吗?这句话能成为问候语,说明了曾经的物质短缺状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资源丰厚,诸子百家在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方面皆有共识。“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基因,需要一定的形式和仪式才能激活。”颜炳罡表示,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沂源县的乡村,临街墙壁上都绘有中华传统美德图,其中包括勤俭持家的内容。颜炳罡说,这种“文化墙”会对人们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蒋海升认为,学校应开设劳动实践课,而且应该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们体验农业生产的不易,只有亲历“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才会从心底树立起节俭意识。
  “一粒小麦的生产要经历深秋、整个冬天和春天、夏初四个时段,其中饱含着农民的辛劳与不易,我们走上餐桌吃饭的时候,要心怀恭敬,认真以待。”颜炳罡认为,应该把节俭文化传承作为一种“生命教育”,贯穿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