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科技創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來源:成都日報  |  2021-03-05 10:09:32

在科技創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成都打造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轉載)成都:在科技創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_fororder_884c8985-e88e-472e-8032-989e51ec4005

  陽春三月季,迎逢全國兩會時。

  “十四五”新征程開啟,科技創新將大有可為,下一步應如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熱點話題。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亮相第一場“委員通道”的委員,首先涉及的一個詞語就是“科技創新”。從航天科技到網絡安全,再到農業創新……委員們圍繞各自關注的領域,暢談自主創新及科技能力建設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球化時代,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樣成為千里之外的成都聲音: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集中突破前沿技術領域,推進“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提升全球人才集聚服務能力,優化創新生態,強化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産業創新應用場和開放創新示範區——

  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快打造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成都底氣:

  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第47位

  2021年伊始,好消息傳來——科技部近日發文批准在川建設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家分別為依託四川農業大學建設的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成都中醫藥大學建設的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至此,成都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12家,實現13年來國重實驗室“零增長”的突破!

  在當今時代以及更長遠的未來,科技創新能力,掌握關鍵領域核心科技的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和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

  在成都,創新驅動從來都是這座城市瞄準未來發展的選擇與共識。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蜀錦織機的發明,鋪展了“互通有無、文明交融”的絲綢之路;紙幣交子的誕生,成就了“優雅時尚、商業繁榮”的世界都會……2300多年成都建設發展史,從來不缺少創新基因。

  數據顯示,去年成都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71家,增長47.5%,總數突破6100家;新增國家級孵化載體2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6家,新建28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市級及以上創新創業載體累計達250家,在孵企業及團隊1萬餘家;新經濟企業凈增7.1萬家;新增苑東生物、秦川物聯等科創板上市(過會)企業9家,位列中西部第一……

  人才是第一資源。為創新人才提供最優越的發展環境,成都將人才工作品牌化,塑造了“蓉漂”品牌。“人才新政”已吸引超過41萬青年人才落戶,連續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成都更是在2020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第47位。

  高校是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創新的主陣地。目前,成都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各類高等院校60余所,其中雙一流高校2所,雙一流學科高校8所。與此同時,建立校院企地“城市發展合夥人”協同創新機制,已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聚一批創新項目落地。

  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引領,成都聚焦于把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後一公里”打通,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國內開展技術經紀職稱評定,讓“躺在”高校院所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産線。

  成都動力:

  科技創新的産業成“圈”

  3月3日,極米科技登陸科創板,成為成都資本市場牛年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也是成都第6家科創板掛牌上市企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之外,科創板的出現,為科技型企業打開了另一扇與資本市場直接接觸的大門。

  去年以來,多家硬核科技企業陸續在科創板上市:成都先導,DEL技術紮根全球第一梯隊陣營,新藥研發創新環節的細分“獨角獸”;苑東生物,走出高端仿製藥到創新藥的進階之路;縱橫自動化,中國工業無人機市場的頭部企業;極米科技,智慧家居投影領域的龍頭……

  成都活躍的創新力量,從科創板這塊“試金石”可見一斑。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只有企業的創新熱情得到充分激發,創新之基才得以牢固。近年來,成都拿出真金白銀,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僅僅2020年,就通過研發增量獎補引導企業研發投入104.6億元、增量投入36.08億元。

  科創板企業相繼涌現並非偶然,背後是成都不斷完善的科創企業成長培育機制,以及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鏈條的努力,關注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持續給予相應支持。

  企業落戶、成長過程中談及最多的就是城市的營商環境。除了從5天縮短至0.5天,壓縮開辦企業流程時限等“開辦時”的優化動作;企業生産經營中“哪有機會”的堵點難點問題,推出“城市機會清單”,釋放政府、企業兩端的供需信息等“經營中”的政策支持。

  極米科技所屬的電子信息産業,是成都的支柱産業,去年産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是成都首個産值破萬億元的産業。在電子信息産業功能區,極米科技與路維光電、LG化學、深天馬、中光電、精電國際、TCL等企業聚集,培育壯大“芯—屏—端—軟—智—網”全産業鏈,發展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産業,為成都電子信息産業發展聚集強大合力。

  産業生態圈理念在這裡得到最完美的詮釋——左右相鄰的企業就是産業的上下游,前後相連的企業就是産業的左右岸!以創新發展培育新動能,打破傳統的承接産能轉移模式,成都率先提出以産業生態圈為引領、規劃建設66個産業功能區。自去年以來,成都不同産業類別的産業功能區,已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項目,新增市場主體佔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二。

  電子信息産業功能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産業成“圈”,正是成都與極米故事的一個連接點。未來,還有更多諸如電子信息産業一樣的其他産業,也將會在這塊土地上成“圈”,茁壯成長!

  成都謀略:

  聚勢賦能 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2月25日,科技部正式印發《關於加強科技創新促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意見》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時間回到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這是成都“國之重器”建設的一個“縮影”。

  不只於此,近年來,多個科技基礎設施在成都落地建設——其中,成都超算中心,這個西部地區首個百P級超級計算中心,算力達到10億億次/秒。

  從重大平臺到科研基地,從基礎前沿研究到産業技術創新,在成渝科技創新中心高標準佈局下,成都正加快形成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服務新格局。“十四五”開局,成都如何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瞄準下一個5年乃至15年,成都提出,到2035年,創新型城市建設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提升創新策源能力上,進一步優化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佈局,規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加快組建天府實驗室,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培育壯大創新主體上,將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組建産學研聯合實驗室,力爭高新技術産業營業收入增長9%。在完善創新服務體系上,深化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定、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實施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挂帥”、重大創新項目“首席科學家”、財政科研經費“包乾+負面清單”制度,賦予科研事業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在夯實人才支撐上,將實施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築夢工程,深入實施“蓉漂”計劃、城市獵頭行動計劃、“蓉貝”軟體人才引育計劃,加強與科研院校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持續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

  聚勢、賦能,成都科技創新,正在加速跑的賽道上……

  代表委員説

  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

  創造更多“從0到1”的硬核科技 實現創新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

  “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國內外對高層次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需要具有足夠競爭力的人才待遇。”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重點提到了他所關注的人才待遇問題。

  他認為,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培育更多科技創新人才,讓科技成果為國家發展注入更大力量。不僅是培育人才需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高校開展高水準科研必需的大型實驗設備和科研平臺,以及加強對科技創新的管理都需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我建議,除了科研項目開支的直接成本外,國家要加大對學校科研設施建設等間接成本的支持力度,讓學校有能力集中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財力來支持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

  “當前,成都正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創造更多‘從0到1’的硬核科技,實現創新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曾勇認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只有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進産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才能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全面優化升級産業結構,為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聚力蓄能。“聚焦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成都正在加快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同時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等,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設施、交叉前沿平臺和高能級創新平臺集群,這些都為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報首席記者 鐘文 記者 吳怡霏 宋妍妍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