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同源對話之台灣鑄劍師郭常喜

以鐵鑄心,以心鑄劍。——郭常喜

 

鑄劍師郭常喜老師的鐵匠舖子就在海港邊上的海鮮市場旁,有一次正在籌拍《臥虎藏龍》的導演李安過來漁港買海鮮,機緣巧合,便委託他打了一把片中李慕白手上那把青冥劍。

 

郭老師家裏三代打鐵,從他爺爺到他爸爸,都沒有想過打鐵能打出什麼出息來。他年輕時和爸爸打鐵的時候,每天都會聽到爸爸講那幾句俚語,大意是“第一工廠是打鐵,手舉榔頭敲鐵桿,敲到揮汗如雨下,不知何時才有出頭天”。就是説打鐵很辛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

 

早期60年代沒有電扇,所以鐵匠們都要早上3點半就起床,開始打鐵打到上午10點,天熱起來了,就開始整理早上打的東西,剷平,做熱處理。

 

因為工業化的衝擊,在農村種地的人少了,打鐵本來就看不到希望的郭老師一心想著轉型,他決定去日本學做武士刀。

 

然而日本人做武士刀除了兒子或者重要的親戚之外,絕對不傳給外人,郭老師去日本前後八年,都是給人家掃掃地,磨磨刀,只是做點小弟打雜的事,真功夫根本學不到,只好回到台灣繼續打鐵。

 

打鐵的郭常喜是鐵了心要往兵器上轉型,他知道龍泉寶劍久負盛名,在大陸還沒有開放的時候,他輾轉週折又跑去龍泉考察,他記得很清楚,當時是先到杭州,再轉車坐到義烏,義烏再坐到麗水,麗水再坐到龍泉。 

 

之後的20多年,他頻繁來往于大陸、台灣和日本,把主要精力從農用器轉到兵器上,自己打刀鑄劍,也一點點從各個地方去收藏過去的舊兵器。甚至為了這些兵器,他專門建了一座兵器博物館。

 

 

相關視頻:【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同源對話之冷兵器研磨師閆民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