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鄉村振興在行動!江蘇美麗村莊書寫水鄉新故事

2019-11-22 18:21:28|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新華網南京11月21日電(龐雪汀)新時代的美麗鄉村,應該長啥樣?是“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的鄉土風情,還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詩意棲居?在江蘇,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圖卷正在徐徐展開。

  “一村一品”,主導新興産業的發展,讓農民錢包鼓了起來;以民為本,在轉型升級中優化鄉村環境,讓農民家園美了起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科教興村、集中居住,讓農民臉上的笑容甜了起來。鄉村振興在行動!江蘇的美麗村莊,正用它們的生動實踐書寫水鄉新故事。

航拍泰州小楊村(許叢軍 攝)

  讓錢包鼓起來:農業也能掙大錢!

  “雲頭雨足美人腰,左顧右盼兩彎半。”這是江蘇如皋人對“如派”盆景的絕妙總結。誰能想到,這些樣貌奇絕、極富藝術觀賞價值的名貴盆景,有大半出自當地農民之手。

在如皋顧莊村,農民住上了一排排小洋樓(許叢軍 攝)

  走進如派盆景發祥地顧莊,仿佛置身於一個盆景園藝博覽會。家家都住著統一規劃的“小洋房”,戶戶門前有一個展示花木盆景産品的“私家花園”,有需求者只要來逛一圈,就能很快找到自己鐘意的景觀植物。羅漢、黃楊、梅花……一院一品,琳琅滿目。

  “我家從祖父開始就做盆景和苗木,可以説是世代相傳。現在祖輩傳下的老手藝讓我們過上了富裕的好日子,我們很慶倖趕上了這個好時代!”黃興梅今年51歲,每天早晨起來,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自己門前種植的黃楊景觀樹,剝種子、除草,忙得不亦樂乎。

  而就在幾年前,黃興梅們曾經遭遇過不小的挫折。顧莊苗木行業起步較早,人均土地不多,苗木品種“小而全”,吸引了不少求購稀缺樹種的客戶。隨著近年來苗木從業者井噴式的增長態勢,顧莊逐漸在競爭中失去優勢。面對市場大環境不景氣,顧莊創新提出打造“特色庭院”的概念,用優美宜人的環境給“如派盆景”披上了好看的外衣。很快,“如派盆景”再度名聲大噪。

  “現在我們靠賣盆景每年至少要掙50萬!”黃興梅自豪地説。在村莊不遠處,佔地1000畝地如皋國際園藝城,正在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花木盆景交易市場之一。政府搭臺,農民唱戲,加上海內外園藝大師的入駐,這裡僅2018年一年就創造了175億元的交易額。

  在句容唐陵村,苗木産業同樣帶動了一條産業鏈。佔地一萬畝的唐陵木易園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栽種著百姓的“搖錢樹”。12年前,唐陵還是遠近聞名的“老大難”村。上訪多、窮人多、麻將館多,70%的土地拋荒長草,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

  “一個人富不算富,一個村富才算富!”2007年,村支書劉樹安結合自身經驗,帶領大家做起了苗木生意。2018年,村集體及苗木市場行銷總收入達到48億元,村集體總收入達到64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4.5萬元。在當地農民中,一批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正悄悄涌現出來。

  誰説農業不掙錢?農業的種子正播種出越來越多的“搖錢樹”。

  讓家園美起來:種田,也可以很文藝!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走進泰州市姜堰區小楊村,你的腦中一定會迴響起這樣的詩句。青磚黛瓦、綠草如茵、湖水清澈,人人嚮往的田園之美,就這樣鋪陳于你眼前。小楊村地處裏下河水鄉,緊鄰國家5A級溱湖濕地公園,先天的地理優勢,讓本屬於蘇中地區的小楊村別具一種江南水鄉的氣質。

  在小楊村,隨處可見的是“家庭農場”的指示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小楊村開始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如今,20個家庭農場和一個集育秧、烘乾、農機庫、農民培訓為一體的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已經成為橋頭萬畝示範性家庭農場的核心區。

農民生活幸福(許叢軍 攝)

  上世紀90年代初,村民外出務工的增多導致小楊村田地拋荒嚴重,以致村裏無法完成糧食徵購任務。這種情況下,現任小楊村村委會主任衛澤明和村裏幾位幹部開始種植拋荒田,並嘗試組建小農場。2004年後,國家開始減免農業稅,農民種田有了積極性,隨著土地流轉和分片承包的落實,近幾年,小楊村先後冒出了20個家庭農場。

  村民韓小利便在這樣的契機之下成為了一名“農場主”。如今擁有著300畝規模農場的他,年收入輕輕鬆鬆就能達到10萬元。“掙錢是一方面的,關鍵是家裏人都可以團聚了。”韓小利説。在此之前,他和妻子雙雙在外打工,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如今一家人在自家的農場團聚,其樂融融。“在老家開農場,不僅收入高了,還每天置身於天然氧吧之中。感謝家庭農場,它讓我覺得種田也可以很文藝、很幸福!”韓小利説。

  在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的指導下,不少農場還嘗試了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等立體生態農業種養模式,生産出的大米更加美味環保,鴨、蟹口感也更加鮮美,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正在形成。

  目前,小楊村正在著力於打造“溱湖小楊人家”度假民宿,致力於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由傳統農業向休閒産業轉變。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幹農家活……這裡想要發展的休閒旅遊業,不僅僅是吃一頓農家樂那麼簡單,而是吸引更多的城市人來到農村、感受農村、融入農村,和農村生活來一次深層次的碰撞。

  將經濟效益和自然環境的提升結合起來,在彼此成就中達到雙贏,這無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劑良藥。

   讓精神充實起來: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有德才有福,有愛才有家。”在泰州高港區宗林村的平君亭裏,挂滿了村民們的家風家訓,一個淳樸、友善的鄉村形象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

  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在風氣。

  在常州梅林村,小小的匠心鋪裏分外熱鬧。92歲的王老太太,仍然在一針一線地納著千層底,一旁擺放著老人已經做好的幾雙精美的嬰兒虎頭鞋。鞋面上的刺繡栩栩如生,針腳細密,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位93歲的老人之手。“我現在眼睛還是看得很清楚!我每天早上都在匠心鋪做鞋,會有一些年輕人來想我請教。”王老太太説。

  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在傳承。

  “今天在殷村學習,明天在世界工作!”在不遠處的常州殷村,極富現代氣息的“職教小鎮”已經形成。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今日殷村學劍橋,明日劍橋在殷村!”曾多年擔任殷村老支書一職的陳禮斌曾經立下了這樣的豪言壯語。

  為什麼要在這裡發展職業教育?這既是依託常州深厚的職教底蘊,也結合了農村教育發展實踐的需求。而在農村興辦教育,不僅折射著當代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也反映出農民群眾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

  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殷村大力實施科教興村戰略,重點建設了文化教育産業園區和新型居民住宅區。2010年末,殷村工業總産值超過11億元,十年間增長了10倍,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在堅持,而這份堅持也反哺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如皋國際園藝城,一盆盆“如派”盆景正“整裝待發”,裝入貨車;在泰州小楊村的農場邊,幾位遊客滿懷期待地打開民宿的大門,體驗著“歸園田居”的喜悅;在殷村職教小鎮的教室裏,幾個年輕人正一起製作著夢想中的航模……這便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新氣象。“面朝黃土背朝天”不再是農民的宿命;而富裕、美麗、現代化正在成為農業、農村的全新關鍵詞。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