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比亞迪宣佈,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産,未來將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
“未來3-5年,將有80%的中國燃油車品牌關停並轉。”前幾天,長安汽車黨委書記兼董事長朱華榮也拋出上述言論。
對汽車重鎮重慶來説,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換道超車”的黃金機遇,也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新能源是一條全新的賽道,其産業鏈與傳統燃油車有著顯著區別,電池、電控和電機(“三大電”),取代了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三大件”)。
産業鏈的重塑,帶來的是嚴峻挑戰——
産業配套情況如何?如何應對“缺芯少電”這一全國性難題?充電樁、換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哪些短板?
近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走訪數十家上中下游企業及主管部門,即日起推出《重慶汽車産業“換道超車”》系列報道,圍繞補全新能源産業“拼圖”,聚焦産業發展探索與思考。
“接二連三”引進來 填補動力電池産業空白
比亞迪之所以宣佈停産燃油車,底氣來自在新能源汽車上取得的驕人成績。根據其2021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收2161.42億元,創歷史新高,銷售新能源汽車60.38萬輛,較2020年增長218.30%。
這背後,重慶造的“刀片電池”功不可沒。
位於璧山的重慶弗迪電池工廠2020年初投産,是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首發地,也是全國最大“刀片電池”生産基地。
重慶弗迪電池工廠內,工人們正在搬運貨物。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劉釗 攝
“刀片電池”因長度長、厚度薄得名,其空間利用率比傳統電池提升50%。弗迪電池工廠已實現高度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化,達到20GWh生産能力,後續還將增加産線,産能擴大到35GWh。
繼弗迪電池工廠後,好消息紛至遝來。
去年8月,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車用、儲能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的企業——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渝北區簽約。董事長馮全玉表示,未來將在重慶搭建電池研發、汽車電子研發等實驗室,完善生産、市場、研發協同佈局。2023年計劃達到50GWh的産能需求、160億元的動力電池銷售目標。
9月,鋰電池頭部企業贛鋒鋰業控股子公司江西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兩江新區,前期將投資54億元,建設贛鋒新型電池科技産業園及先進電池研究院,
今年1月,最早提出“換電模式”的力帆與吉利汽車共同組建的睿藍汽車完成註冊,由吉利提供研發及供應鏈相關支持,力帆提供生産資質和製造基地。基於吉利推出的專屬換電架構,睿藍已推出楓葉80V、楓葉60S兩款産品。“一般車輛充滿電的時間在0.5-2小時,而睿藍汽車單次換電時間可達到60秒以內,極大縮短電能補給時間。”睿藍汽車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到2025年,睿藍品牌旗下將形成5-6款換電車型,以換電産品為主,覆蓋多個重點細分市場。
明天氫能産業園一期項目研發及檢測中心效果圖。企業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
總部位於安徽的重慶明天氫能,2020年落地兩江新區。公司副總經理王磊告訴記者,將在兩江新區投建明天氫能燃料電池一期項目,該項目已入圍《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建成達産後燃料電池系統産能可達到千台套/年。包括明天氫能,重慶還集聚了國鴻氫能、德燃動力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部件企業。此外,重慶上汽紅岩、慶鈴汽車、長安汽車等3家企業也已上市了氫燃料電池乘用車、輕中重型商用車。
市經濟信息委汽車處負責人介紹道,重慶雖然佈局新能源産業多年,也在積極完善全産業鏈,但一直缺乏動力電池的企業,這一系列項目的落地,實現了動力電池産業的“從無到有”。
未來,重慶將依託這些龍頭企業,匯聚正負極材料、電芯等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縱向一體化的電池、電堆核心配套産業鏈。
自主研發結碩果 緩解冬季焦慮、快充時間省一半
重慶在電驅系統方面雖然也較為薄弱,但近年來車企的探索正在開花結果。
搭載新一代超集電驅系統的長安C385。 長安汽車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去年8月,長安汽車發佈新一代超集電驅系統,被稱為業內“黑科技”。
相較傳統三合一電驅系統,新一代超集電驅體積減少5%、重量降低10%、功率密度提升37%、噪聲降低15%、效率提升5%,可實現全路況超低百公里電耗,以及有效提升冬季低溫動力性最高50%,極大緩解冬季用車動力性衰減嚴重問題。
“我們已累計申請新能源技術專利1119件。”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安健告訴記者,公司力爭2022年實現銷售目標22萬輛,2025年達到70萬輛。
不僅是長安,另一家重慶車企也傳來好消息。3月初,華為與金康賽力斯打造的新車型問界M5,在全國36座城市首批交付。
小康集團旗下金康動力技術委員會委員陳明昌(中間)正在與同事分析試驗數據。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趙紫東 攝
這款車搭載的純電驅智慧增程技術平臺,就由金康動力自主研發生産。公司技術委員會委員陳明昌透露,目前已完成高壓永磁電機(含電控)及高壓感應電機(含電控)的樣機試驗。“高壓電驅産品能讓新能源汽車快充時間再縮短一半左右。”陳明昌説,預計今年內將實現量産,提高“重慶造”新能源汽車核心競爭力。
超力高科的工作人員在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綜合性能試驗臺進行試驗操作。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93年,是西南地區最大整車熱管理系統零部件生産企業。在公司的實驗室內,研發人員正在進行智慧熱管理系統及超臨界/跨臨界CO2熱泵技術在新能源汽車應用方面的測試。
“相對於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的熱管理系統要保證更嚴格的工作環境、更複雜的使用工況,其對於動力系統正常運轉以及提升續航里程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單車價值量也明顯更高。”超力高科董事長陳蘇紅説,公司投資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節能環保和雙碳設備領域、智慧控制系統和工業軟體領域等優質項目,目前已取得專利技術300余項,包括22項發明專利。預計今年開始公司新能源業務將翻一番,到2025年産值將達到70-80億元。
市經濟信息委汽車處負責人表示,將支持長安汽車、金康新能源等繼續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推動長安汽車多合一電驅系統、金康新能源三電項目投産上量,並支持華域大陸、神馳機電、超力空調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配套企業不斷提升産品市場競爭力。
積極補短板 力爭到明年三電系統本地化配套率超50%
市經濟信息委汽車處負責人介紹,目前,重慶新能源汽車産業已形成“9+3+5+30”的生態佈局,包括9家乘用車+3家客車+5家專用車+30余家核心技術企業。
這其中,3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涵蓋“大小三電”領域,包括:比亞迪電池、榮盛盟固利、贛鋒鋰電、凱瑞電驅動、德國大陸電制動、重慶耐世特電助轉向、德燃動力、明天氫能等。
但需要看到的是,“缺芯少電”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的共同困局,重慶也不例外。
面對問題,從企業到政府,重慶都在積極應對。
“受晶片短缺、電池成本上升影響,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均遭受較大衝擊,普遍面臨産能釋放緩慢、成本控制困難、全新産品投放節奏不達預期、企業經營效益受到挑戰等現實問題。”長安新能源副總經理周安健表示,未來3-5年,將與母公司長安汽車一道,深入到晶片、電池領域,適當以産能協議或合資、合作形式建立股權結構關係等保障前端資源的供應和成本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海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建議,積極引進國際領先汽車晶片製造企業投資建廠,從政策、資金、配套等多方面推動外資晶片産線國産化項目快速落地。同時鼓勵整車企業與晶片企業跨界攜手、聯合創新,加快造出“中國芯”。
“前期簽約企業還未投産放量,也缺乏像寧德時代這樣知名度較大的企業。”在重慶市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江薇薇看來,政府可以對新能源汽車發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傳統車企轉型、造車新勢力及其配套企業引進等方面給予重點關注,實施“一企一策”。
市經濟信息委汽車處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將推動比亞迪電池等企業更多為市內車企配套,同時依託重慶市汽車電子重點基礎産業園建設,以寧德時代、精進電機等行業領先企業為目標,加快引育一批新能源汽車核心配套企業,不斷提高本地配套比例。
此外,將圍繞驅動電機、電池材料、熱管理系統等領域,推進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礎軟體、先進基礎工藝等領域補短板,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品質效益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到2023年,重慶將集聚國內外知名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5家、電機企業5家、電控企業5家。動力電池年生産能力達80億瓦時,電機、電控年生産能力達100萬套,三電系統本地化配套率超過50%。(佘振芳 吳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