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發展智慧網聯汽車需要“中國方案”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2-12-16 17:48:50

  12月16日,2022全球智慧汽車産業峰會在合肥開幕,在主題為“智慧汽車前沿技術與發展趨勢”的科學家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克強提出,未來智慧網聯汽車産業的高品質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搶抓智慧網聯汽車網聯化、智慧化的窗口期,加強産業頂層戰略佈局,並積極踐行“中國方案”,成為全球技術趨勢開放者與引領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發展智慧網聯汽車需要“中國方案”_fororder_image001

  李克強表示,智慧汽車是汽車産業的變革性技術,已引起世界各國激烈角逐,而在中國發展智慧汽車也已經形成共識。頂層規劃及産業政策日趨完善,技術研發逐漸進入商業化創新階段。

  在國家智慧網聯汽車頂層戰略發展技術上,特別是網絡安全與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智慧汽車發展的焦點,技術研發逐漸進入商業階段,而各地方政策的創新推動商業化發展也在通過各種方式示範等等不斷推動産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技術路線探索與産業體系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率先提出網聯化理念,網絡化與智慧化深度耦合正在形成明確的C-V2X路徑和領先的C-V2X産業體系。

  但李克強同時指出,智慧網聯汽車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和相關問題,包括國家頂層設計方面,産業發展方面,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以及測試示範應用及安全保障支撐應用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國家頂層設計方面,目前缺乏重大的國家層面的行動計劃,部分法規也在束縛著産業的發展。

  在産業發展方面,缺乏協同戰略引領,跨界融合特質理解相對比較片面,目前談到的網聯汽車主要是信息通信、互聯網等領域,過於聚焦車聯網娛樂服務,缺乏對車輛工程的理解和適配,而單車自動駕駛是汽車公司仍遵循電子汽車産品的開發流程,缺乏ICT等交叉融合技術的引入。不同行業對智慧網聯企業的跨界融合特徵認識不足,在系統定義、功能架構、關鍵技術等實施方面存在著困難,導致産品技術方案落後,基礎設施建設重復,系統數據封閉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急需具備融合特質的總體架構指導産品開發和産業推廣。

  在産業關鍵技術方面,缺乏系統重構技術,相關汽車基礎技術及器件仍受制於人,包括基礎軟體與作業系統、車規級晶片以及各類MCU晶片面臨短缺,影響主機廠的産銷量。此外,在倣真測試軟體、車規級衛星高精度地圖定位、高精度線控執行器方面仍然存在差距,産業鏈尚不完整,核心技術積累欠缺。

  在測試應用方面,城市級規模化示範探索不足。在安全保障支撐方面,全生命週期安全保障體系尚不完備,多部門出臺的各種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相關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實驗驗證。

  面臨上述問題,李克強認為,未來中國發展智慧汽車應該從一體化架構體系構建及關鍵技術突破方面做積極的探索。考慮到智慧網聯汽車的技術特徵及社會屬性,需要探索中國方案,難以採用國際上的單車智慧發展路徑,需要充分融合智慧化和網聯化的技術路線探索相關方案。

  按汽車技術的發展,智慧網聯汽車是單車自動駕駛與網聯汽車融為一體的新産品、新模式、新生態,智慧網聯汽車典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的複雜系統,在其建設管理意義涉及到不僅是汽車,還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公共安全等多行業多領域,需要有一個更廣泛的、協同的體系範疇下來解決智慧汽車相關的發展問題。

  智慧汽車的發展需要本地屬性的新産品,這就是中國方案,其內涵有三個方面:第一,必須符合中國基礎設施的標準,包括道路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第二,符合中國聯網運營的標準及符合中國新體系下的汽車産品標準,未來在中國方案的智慧網聯汽車體系架構,包括未來智慧汽車甚至在基礎設施運營體系上需要網聯運行,需要考慮信息安全體系,形成一個新的體系架構,未來發展一種稱之為中國方案的智慧網聯汽車首先需要建立這樣一種方案的智慧網聯信息物理體系架構,充分融合智慧化與網聯化發展特徵,以及未來五大基礎平臺為載體,實現“人、車、路、雲”一體化的智慧網聯汽車系統。

  為構建一體化架構體系,需要涉及到汽車、交通、信息通信充分融合的系統,汽車和交通基礎設施,通過移動互聯得到信息映射空間,然後再基於數據空間來做相關的安全、節能、高效的協同應用,形成這樣一個稱之為信息物理系統。這樣一種信息物理CPS系統是典型的稱之為未來的物理和虛擬雙向交互與協同的數字孿生系統。

  在這樣的基礎體系架構下,需要構建行業共識汽車産品的體系架構,需要打造智慧網聯汽車基礎平臺,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包括雲控基礎平臺、高精度動態地圖平臺、車載終端基礎平臺、計算基礎平臺、信息安全基礎平臺五大新的中央部件,以及新型的汽車零部件。

  李克強表示,現在我們聯合全行業共同打造智慧網聯汽車計算基礎平臺生態圈,包括長安、上汽、長城、比亞迪、華為等,以及新成立的國機智控,推動汽車計算基礎平臺生態圈的建立。

  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發展基於5G的車路雲一體化融合控制系統,未來智慧網聯汽車的雲控系統在道路上行駛的智慧網聯汽車,通過路側邊緣系統與邊緣雲、區域雲及中心雲最後形成了一套未來的基於4G、5G“車、路、雲”一體化的融合控制系統,稱之為雲控系統。在這個平臺上,不僅支持常規的娛樂服務、出行服務、交通管理,同時可以支持自動駕駛。與傳統的垂直的車聯網平臺相比,可以做到車路雲一體化,性能得到綜合提升。

  對於未來産業如何做到高品質發展,李克強提出,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謀劃,搶抓智慧網聯汽車網聯化、智慧化的窗口期,加強産業的頂層戰略佈局,圍繞著智慧網聯、低碳,制定完善的發展規劃,以智慧化、網聯化技術為引進,推動電子化支撐共享化,促進産業在電驅動、智慧網聯、移動出行等領域協同佈局,實現高品質發展。

  第二、需要聚焦卡脖子問題,促進前瞻共性及平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圍繞著汽車産業整體佈局,應加強智慧底盤、車用作業系統、下一代感知系統、信息安全、相關智慧系統的晶片、人車路雲信息聚合平臺等技術的研發和突破,建立全球競爭力。需要有堅定不移的産品自主創新,加強創新中心和科研院所以及行業企業等單位合作,通過技術合作來真正持續提升産業的創新能力。

  第三、加強行業合作,打造多領域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智慧網聯汽車涉及汽車,需要交通、能源、信息領域的跨界融合,需要強化共識,發揮我國在信息通信包括北斗定位等技術領域的優勢,賦能汽車産業,提升核心競爭力,並且探索培育各類新興産業形態,形成各類市場主體的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網狀産業生態,真正意義上實現人車路雲高效協同發展。

  第四、踐行中國方案,成為全球技術趨勢開放者與引領者。積極推動國家共性技術平臺建設,重大研發項目攻關,大力投入基礎技術研發,探索關鍵核心技術從基礎技術研究、技術轉移擴散,首次商業化應用到大規模應用的新機制。組織行業機構攻關共性技術課題,共建設電子電氣架構、線控底盤,基礎軟體等共性技術生態。研究符合中國國家安全和産品規模化認可的開發規範、技術標準,實現汽車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真正意義上提升中國標準的價值和地位。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供圖)

責編:鄭思雯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