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定位 建設城市副中心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02-25 09:02:02

  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7年2月,他在視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時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高度重視綠化、美化,增強吸引力,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2019年1月,他在視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時強調,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堅持規劃先行、品質第一。要把規劃執行好、落實好,把藍圖變為實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這座千年古都又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見證了北京輝煌的建都史。而今,又一件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正在運河畔發生,這就是城市副中心的橫空出世和快速生長。牢記總書記囑託,經過幾年來的加速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已經全面拉開。“十四五”時期,城市副中心的承載力和吸引力還將顯著提升。

高點定位 建設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佈局。本報記者 白繼開攝

  五河交匯處建起運河商務區

  建成已有1400多年的燃燈佛舍利塔,被譽為京杭大運河四大名塔之一,過去漕運年代,南來的商民船員看見它,就知道漫漫航程即將結束。清代詩人王維珍正是因此景寫下“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的著名詩句。

  燃燈佛舍利塔以及周圍呈“品”字形佈局的文廟(亦稱學宮)、佑勝教寺(俗稱塔庵)、紫清宮(俗稱紅孩兒廟),共同組成了“三廟一塔”景區。每當暮色降臨,月光灑向金代閘河遺址葫蘆湖,運河對岸,“三廟一塔”周身泛著淡淡金光,古樸莊嚴,宛若一幅水墨淡彩畫。

  當我們把鏡頭拉開,映入畫面的,除了文物古跡,還有正在興建的規劃面積20.38平方公里的運河商務區,高樓林立的場面,讓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氣息撲面而來。登臨新光大中心樓頂觀景平臺,通惠河、溫榆河、北運河、小中河、運潮減河共同形成的“五河交匯”美景盡收眼底。

  “幢幢高樓平地起,副中心真是一天一個樣!”家住運河商務區對岸天橋灣小區的退休教師陳憲迎説,過去河對岸是一片低矮的棚戶區,還有一家農貿市場,“大風天,塑膠袋都飄到了運河上。”如今,千年運河完成了環境整治提升,已有超過1.4萬家優質企業入駐運河商務區,全國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也于2021年落戶運河畔。

  新興金融、商務服務、科技創新類高精尖企業,在運河商務區加速集聚。在本市“兩區”建設中,運河商務區也是排頭兵。結合“金融+總部”産業定位,運河商務區正在打造“運河金融城”,聚焦財富管理、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功能,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設立全國自願減排碳交易中心,探索綠色發展先進模式,推動金融領域深度創新。

  “黃金水道”初露芳容

  2021年6月,大運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正式旅遊通航。遊人乘船,即可飽覽千年運河的旖旎風光、文化魅力。2022年,大運河國家5A級景區將展露雛形,各項文化遺産得到全面保護,相關大型文化設施建成開放。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初露芳容,文化旅遊産業集聚發展格局逐漸形成。

  運河水面碧波盪漾,兩岸綠樹成蔭,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大運河通州段記錄到鳥類近百種,每年有超過20萬隻次候鳥棲息或過境城市副中心。倒退二十來年,大運河通州段曾是一條臟河、臭河。“周邊好多企業的污水都往這兒排,老遠都能聞到一股臭味。”在水務系統工作了20多年的楊子超,每次來到大運河森林公園都會感慨,通州下大力氣完成了53條段黑臭水體治理,水生態環境實現了大幅改善,“如今的大運河,水光瀲艷、候鳥雲集,美景又回來了!”

  千年運河畔,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佈局,正在加速形成。毗鄰大運河森林公園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佔地11.2平方公里,完全建成後總面積要比頤和園大3倍以上。經權威認證機構測算,開園已經一年多的城市綠心,産生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通過公園內喬木植被産生的碳匯量進行了抵消,實現了碳中和,成為了運河畔名副其實的“綠色心臟”。在綠心的建設過程中,運河故道、小聖廟等與千年運河歷史息息相關的遺跡也重見天日。公園西北部,正在建設的“三大建築”中,最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的大運河博物館,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于一體,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向“運河之舟”致敬。

  “要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示範樣板。”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通州區委書記趙磊表示。

  減量提質謀定而動

  在京冀交界處,一座名為楊洼的船閘正在快速建設,建成後可實現大運河京冀通航。

  早年間,受制于水資源短缺、部分河段斷流、季節性行洪等現實困難,大運河黃河以北段航運能力已消失殆盡。在沿線地區精細化治理河道的不懈努力下,北京通州與河北廊坊北三縣等地,正以千年大運河為紐帶,在協同發展上書寫新的篇章。

  2021年5月,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政務服務建立“區域通辦”機制,首批以服務“通勤人員”和項目疏解承接為重點,推出453項高頻便民事項和7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施“區域通辦”。更具歷史意義的是,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編制,首次實現與河北廊坊北三縣等地的規劃對接,從源頭上避免了各自為政、互不咬合的狀況,促使雙方共同繪製京津冀協同發展宏偉藍圖。

  城市副中心與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未來要成為京津冀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典範和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支撐。城市副中心在這其中扮演的“橋頭堡”角色日漸突出。運河以西,通州北關,聯通京冀兩地的軌道交通平谷線在此與北京地鐵6號線換乘;距離運河河岸直線距離僅1公里的工地上塔吊林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正在火熱建設。作為“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點,這一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成後將成為首都新門戶,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速。與此同時,北京友誼醫院、東直門醫院、安貞醫院、首師大附中、中國人民大學等優質的醫療和教育資源有序向城市副中心轉移,曾經的公共服務“短板”在一點點補齊。

  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意見》,這為城市副中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契機。按照該意見,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到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的作用全面顯現,形成現代化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城市副中心品質”體系完善成熟,與周邊地區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北京日報 記者 陳強)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