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10月30日,興隆湖畔·新經濟發展論壇在成都天府新區規劃廳舉辦。來自新經濟領域的領軍人物、專家學者在活動中結合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同探討了如何搶抓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歷史機遇,如何加快形成高品質發展增長極核動力源所需的改革突破和路徑創新,旨在為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分享經驗、貢獻智慧。
活動現場 攝影 朱應霞
本次論壇以“融入‘雙循環’,鑄強‘第四極’”為主題。作為成都創交會期間舉辦的核心活動,本次論壇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承辦,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協辦。本次論壇邀請到了成都市政協副主席裏讚,以及新經濟領域頂尖專家學者、新經濟企業領軍人物、媒體意見領袖等嘉賓。
另外,活動當天,由聯合國人居署、牛津大學、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等機構共同撰寫的《科技創新驅動未來城市:新經濟與共享城市繁榮》特刊中文版發佈。該特刊由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麥穆娜女士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執筆作序,集合了來自全球城市發展領域頂尖學術機構、實驗室以及先驅城市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創新。
活動當天發佈的特刊 供圖 新經濟發展研究院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就平衡經濟增長與綠色生態的問題做了線上分享。他認為,實現工業化,通常都會帶來能源使用密度的提高,排放密度的提高,環境的壓力會加大,也有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他還表示,面對工業化帶來的諸多環境問題,綠色的技術創新將扮演重要角色,這也將對我國高品質發展、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線上講話 攝影 朱應霞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手段的加持。”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執行院長周濤在分享中這樣表示。另外,國際科學理事會(ISC)和聯合國減災署(UNDRR)發起的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執行主任韓群力針對如何打造“安全城市”提出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從災害形成原因切入,新技術應該為解決災害問題提供支撐,而區塊鏈技術可以成為一個極具價值的抓手。
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執行院長周濤發表主題演講 攝影 朱應霞
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執行主任韓群力發表主題演講 攝影 朱應霞
“疫情推動全球化轉型,供應鏈趨向於多元化、一體化佈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表示,疫情暴發凸顯了不同國家的結構性差異,而抗擊疫情的過程也表明中國互聯網進入數字科技時代。
據了解,對新經濟企業成長而言,場景是最重要的機遇,成都也一直致力“場景”的供給。“7大應用場景+N個延伸場景”的開放體系,是新經濟在成都由概念走向現實的基礎。如今,成都在發展新經濟方面,從城市場景、産業場景等方面推動經濟與産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雙循環’催生區域合作新機遇”為主題的圓桌會議討論中,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資深實務專家于佳、天馬創投中國區總經理姚曉菲、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涵等嘉賓共同討論了關於城市建設等問題。會議嘉賓一致認為,在發展公園城市建設過程中,要鼓勵“走出去”跟發達國家加強交流,然後才能碰撞出更多促進社會發展的想法。(文 田渝兵 朱應霞 編輯 付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