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
來源:重慶日報  |  2021-05-24 09:28:45

  原標題: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新機制賦能,解決“種什麼”“怎麼種”和農産品加工系列問題 重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

  初夏時節,重慶日報記者走進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發現晚熟柑橘采收已近尾聲,只還有些許金黃的果實挂在枝頭。這也意味著新一年的生産準備工作即將開始。

  除草、打藥、疏花……這段時間,諸多農事讓村裏的農機隊隊長王斌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卻説:“雖然現在農活更加精細了,但土地經過宜機化整治後,有機器設備助力,幹活比以前反而還輕鬆一些!”

  青龍村農田宜機化改造,不僅帶來了生産管理上的便捷,更盤活了閒置的土地資源,推動發展了中晚熟柑橘2000余畝。有了規模,産業效益也成倍增加。

  這是現代化生産方式給農業帶來的最直觀變化。

  近年來,我市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實施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工程、強化農機裝備支撐、推動大數據智慧化為現代農業賦能、深化農業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市農業農村委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60.2%,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也分別提高到52%、96.5%。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和投用,讓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活力不斷釋放。

  農業“晶片”研發先行,一系列新品種加速成果轉化

  本月上旬,大足區剛剛完成油菜收割工作。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當地總面積21萬畝的油菜全是同一個品種——慶油3號,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出油率高。

  慶油3號誕生於2016年,由市農科院研究員、市油菜産業體系首席專家黃桃翠團隊研發,因含油量高達49.96%,成為領跑全國的特高含油量油菜品種,實現了從“三碗菜籽一碗油”到“兩碗菜籽一碗油”這一質的飛躍。

  縱觀全國,在植物食用油裏,菜籽油一直是“挑大梁”的角色。多年來,黃桃翠團隊綜合運用大田育種、細胞育種、分子育種等方法,精準、快速找到油菜裏高含油的目標基因,通過聚合育種培育出了“慶油”品種,並從2018年開始在長江流域多省市推廣使用。

  在2019年,黃桃翠團隊又研發出了慶油8號,將油菜籽含油量進一步提升至51.54%。此外,針對被稱為“油菜癌症”的根腫病,研發了慶康1號、慶康2號品種,將抗病率提升至95%以上。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近年來,我市立足山地特色,通過不斷創新,提升品種品質,為農業植入“晶片”,確保糧食安全,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攻克了高溫、寡照、小溫差等不利因素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神農優228”,獲2018年農業農村部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鮮食糯玉米種質資源研究、高品質甜糯玉米多元化配套保持國內先進,鮮食黑糯玉米品質提升領先全國;在國際上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測序“三部曲”,蠶絲及關聯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居世界前列……

  2016年以來,我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産量連續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有力保障了市民的“口糧”。

  農田宜機化改造+改機適地,全市農機化水準達52%

  “晶片”研發上有突破只是前提,生産水準也得跟上。

  重慶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宜機化程度低,是農業機械化的最大短板,也是制約鄉村産業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巴掌田”“雞窩地”如何變成“聚寶盆”?首先便是要破除地形地勢阻礙,化零為整,加快推動農機下地。

  為此,我市率先在全國探索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制定了農田宜機化改造地方標準《重慶市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32個區縣實施示範改造項目585個,帶動改造面積達78萬畝,建成了一批萬畝級規模化農業生産示範基地。得益於此,90馬力以上耕作拖拉機、4—6行播種機、6行乘坐式插秧機、70馬力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得到廣泛應用,全市大中型農機達到1.7萬台。

  除改地適機外,面對山地地貌帶來的地塊不大等先天制約,我市還加快研發、改造更適應本地地形、農作物品種的小型農機設備,改機適地。

  作為我市的特色産業之一,青菜頭收割難以機械化操作導致的效率低下,一直是榨菜産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其難點就在於地面高低不平,導致青菜頭離地面高度不一,加上青菜頭形狀不規整,機器收割時要麼根莖切不盡、要麼損傷菜頭。

  去年2月,市農科院農機所歷時5年攻關,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青菜頭聯合收割機,實現了菜頭切根、打葉、夾持輸送、提升歸框聯合作業,填補了我國青菜頭收穫機械化技術裝備的空白。

  該機器通過機械原理,設計出了自適應倣地形割臺,以及自適應柔性夾持機構,成功攻克了無損切根、無損夾持輸送、莖葉分離等青菜頭機收痛點。從去年試驗示範情況看,該設備收割一畝青菜頭只需兩小時,在實現機械化、標準化種植的前提下,作業效率達到人工的10倍以上。

  目前,全市農機化水準達到52%,通過機械化生産,平均每畝糧食作物節本390元、山地特色經濟作物節本450元,旱地復種指數增加40%以上。

  延展産業價值鏈,農産品加工年總産值達3163億元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鄉村産業振興,關鍵還在於促進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從而延長産業鏈,提升農産品價值。其中,農産品加工業作為連接工農、溝通城鄉的第二産業,潛力較大、效益較高。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在2019年的機構改革中,市農業農村委專門成立了農産品加工處,為農産品加工業助力。同時,鼓勵企業、高校及相關機構開展科技創新,促進農産品加工層次由粗到精、由初到深,促進産業提檔升級。

  支持創新發展方面,我市在政策扶持、發展模式上在全國創造了兩個“率先”。

  一是率先建立了農産品加工企業獎補政策。我市于2019年、2020年分別安排7000萬元、6000萬元財政資金,對部分市場競爭力強、帶動明顯的農産品加工企業進行了獎補,扶持企業開展技術研發、設備改造、智慧化生産。

  二是率先建立了農産品加工業示範園區和示範企業創建管理辦法。近兩年來,我市共創建認定了5個100億級、4個50億級農産品加工業示範園區,培育認定了300戶農産品加工示範企業。

  在榮昌區河包鎮,20余家粉條加工企業已嘗到了科技創新帶來的甜頭。

  近年來,自熱火鍋、方便粉絲等方便速食産品越來越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但市面上常見的方便粉絲等産品多為幹態,在主打粉條産業的河包鎮也不例外。

  幹態産品不易煮熟,當地企業希望開發出濕態粉條産品。這一訴求與西南大學食品科學院的想法不謀而合。後者的相關團隊通過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從配方、生産、包裝到殺菌環節的品質控制體系,通過清潔生産抑制微生物生長,實現了濕態粉條在常溫下保鮮期延長至半年。如今,該技術在河包鎮的轉化已實現産品年銷售額近5000萬元。

  通過創新拓展農産品品類、增強産品市場競爭力,2020年,我市農産品加工總産值達到3163億元,同比增長3.1%,穩定帶動30萬人就業。

  (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編輯:胡明珠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