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正準備進酉陽疊石花谷景區遊玩。記者 陳維燈 攝\視覺重慶
5月10日,“沿著高速看中國·重慶”採訪組一行沿G65(包茂高速)繼續前行,在板溪下道後車行3分鐘,就到達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疊石花谷景區疊石藝術大門前。
初夏時節的午後,陽光開始炙熱,但在疊石花谷景區裏,依舊有不少遊客遊興盎然,興致勃勃地讀“地球日記”,看石上“生花”。
今天的疊石花谷景區,以億萬年沉積形成的自然疊石、層層疊疊如花海般的粉黛亂子草、掩映在粉黛亂子草裏的石林,還有景區裏充滿巫儺文化氣息的各種疊石雕塑,吸引無數遊人流連忘返。
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今遊人如織的疊石花谷景區,曾是一片面積達3000畝、植被覆蓋率和土壤覆蓋率不足30%、岩石裸露率超過70%的重度石漠化區域。
“要想生活過得好,除非石頭生花馬長角”
2017年初,考慮到旅遊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巨大促進作用,酉陽縣將旅遊對口扶貧項目放在了板溪鎮杉樹灣村和紮營村這兩個市級深度貧困村,並將通過鄉村旅遊助推當地脫貧攻堅的課題交給了酉陽桃花源旅投集團。
“那時候我們到村裏考察,發現杉樹灣和紮營這個地方,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窮’!”酉陽疊石花谷營運中心副總經理周永樂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由於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域,當地極度缺水,村民只能少量種植玉米這種耐旱作物,産量很低。
“我們當地有句話:要想生活過得好,除非石頭生花馬長角。”紮營村村民熊攀,一語道出了當年村民們的心酸和無奈。
但讓杉樹灣和紮營兩個村的村民們沒有想到的是,幾年過去,他們祖祖輩輩守著的這一大片石頭,真的“生花”了。
文旅融合發展,石上“生花”成旅遊景點
那麼,石頭是如何“生花”的呢?
原來,重慶二○八地質遺址保護研究院專家考察後發現,該區域累積著面積堪稱“中國南方之最”、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具有巨大的科學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
“通過考察借鑒、專家現場指導、資源整合、市場前景預測和酉陽旅遊産品分析,我們制定了以石漠化根治為抓手,以自然疊石觀賞、鄉村旅遊開發、大地藝術打造為藍本,以花海打造、非遺文化展示為爆點的景區開發打造規劃。”周永樂介紹,疊石花谷景區打造強調文旅融合發展,巧妙地將酉陽本土的非遺文化植入到景點之中。景區內的儺神像、圖騰柱、巫儺神壇遺址、篝火臺、儺面山等以巫儺元素為載體的景點,造型精美,內涵豐富,佈局合理,遊人在景區內不僅能親手觸摸有著5億年曆史的疊層石化石,還能領略千年非遺的神韻。
“我們流轉了該區域內的3000畝土地,並從其它區域轉運土壤進行部分填充,增加區域內的覆土面積,又播種了根系發達、能夠忍受乾旱炎熱和貧瘠土壤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粉黛亂子草進行水土涵養。”周永樂介紹,成片的粉黛亂子草如今不僅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也成為許多鳥兒棲息的樂園。
“這裡這麼漂亮,我們發現了一個好地方”
自2019年10月25日正式開園至今,疊石花谷景區已經迎來遊客近兩百萬人次。
“真的沒想到這裡這麼漂亮!”王女士和家人從湖南沿G65自駕到重慶遊玩,回程時在板溪下道休息,“隨便轉一轉,結果意外發現了這麼好的一個地方,天氣這麼熱,都能讓我們玩得這麼開心。”
毗鄰G65,讓疊石花谷成為許多自駕遊客到酉陽的首選地。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就有15萬餘名遊客前來景區遊覽。
紛至遝來的遊人,也為紮營村和杉樹灣村的村民帶來了商機——兩個村如今已有30余家農家樂開業。
熊攀一家就在景區旁開了“思源香柴火飯”農家樂,“五一”假期每天收入都超過2000元。
巨大的變化,還體現在村容村貌上。“以前村裏都是木頭房子和土坯房,不是又黑又舊就是破爛不堪。”為了改善紮營村和杉樹灣村的人居環境,酉陽投入1500多萬元,為兩個村100余棟民房進行了統一風貌改造,並對兩個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
此外,重慶高速公路集團正在興建的G65重慶段板溪停車區緊挨疊石花谷景區,還將設置通道直達景區。今後,自駕遊客在板溪停車區休息時,從停車區就能購票進入景區遊玩。(重慶日報記者 陳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