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9月23日,據重慶市衛生健康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消息,為加快推進全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在健康中國重慶實踐中的獨特作用,近日,重慶市衛生健康委、重慶市中醫管理局出臺了《重慶市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重慶在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將按照“完善人才機制、加強引進培養、加大評優推介”的思路,具體實施“優才、薪火、青苗、春雨”四大人才計劃。積極爭取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青年岐黃學者人才項目,同步實施全市“巴渝岐黃學者”、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選拔“巴渝岐黃學者”30名,培養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100名。建設國家級、市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80個,培養市級以上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100名,推動區縣和醫療機構培養中醫藥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繼承人不少於400人。建設巴渝特色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5-10個。
同時,持續推動市中醫院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力爭建成國內一流的三甲中醫醫院,做大做強永川區中醫院等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積極創建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建設一批市級區域醫療中心、中醫康復示範中心、中醫治未病中心,推動中醫藥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和均衡佈局。
《規劃》強調,每個區縣要至少辦好一所中醫醫院,“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二甲以上中醫醫院區縣全覆蓋,區級中醫醫院逐步達到三級建設標準,到“十四五”末,三級醫院達到20家左右。所有公立綜合醫院、部分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類科室。以滿足疾病防治臨床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優勢,打造50個左右“中醫名科”,做優做強中醫婦科、骨傷、肛腸、皮膚、針灸、腫瘤等中醫優勢專科,凝練優勢病種,輻射和帶動區域中醫藥能力整體提升。
據重慶市衛生健康委中醫醫政處處長唐麗靈介紹,在“十四五”期間,重慶還將築牢中醫藥服務網底,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師,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 95%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推進家庭醫生簽約中醫藥服務,圍繞兒童、老年人、慢病管理等提升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能力,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和優質度。建立健全全市中醫醫療品質管理與控制體系,促進中醫醫院院感、中醫病案、中醫護理、中藥藥事管理等質控中心規範化建設。
截至目前,重慶有中醫醫療機構3378家,其中中醫醫院188家,全市二級甲等以上中醫醫院達38家。全市每千人口中醫床位達1.52張,每千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0.64人。全市中醫藥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等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到2025年,全市中醫藥事業總體發展水準處於全國中上水準,中醫藥服務水準達到全國先進水準。(文 張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