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字敦煌背后的青春力量
首页> 教育频道> 要闻 > 正文

数字敦煌背后的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05-06 09:14

  在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有这样一支团队,它由110名成员组成,其中,35周岁以下队员占比约为61%。这支队伍扎根在祖国西北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采集、存储、加工敦煌石窟的文物数据,守护着光辉灿烂的敦煌文化,它就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简称“数字化保护团队”)。

  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数字中心,开始进行文物数字化保护。2014年,这一机构更名为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如今,这支队伍中近2/3的成员都是“90后”。

数字敦煌背后的青春力量  

▲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在洞窟内采集数据

  经过长期探索,敦煌研究院研究构建了一套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基于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壁画二维数字化技术、基于激光扫描和结构光的彩塑三维重建技术,以及基于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数字化技术。截至目前,数字化保护团队已完成敦煌石窟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完成7处大遗址、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以及212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

  2020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申报并立项莫高窟第130窟(简称“130窟”)的整窟数字化保护项目。数字化保护团队成员直言,这是他们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挑战。

  130窟体积庞大,洞高28.2米,壁画面积1558平方米,窟内还有一尊26米高的佛像。数字化保护团队共投入4个组16人,历时2年多才完成相关保护工作。“通常来说,摄影架的高度足够完成文物信息采集,但在130窟,我们仅脚手架就搭了8层。”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说,130窟顶部呈覆斗形,墙面曲率变化足有2米,拍摄时会产生形变而影响数据采集。

  为拍摄到壁画和佛像的细节,团队根据摄距、洞窟高度变化建起脚手架,还对设备进行改良,使工作人员在控制台能灵活操纵前方设备并随时调整参数。“在8层平台中,每一部分都要采集近1万张原始图像数据,难度可想而知。”32岁的陈鑫是一名数据处理人员,负责130窟的数据现场检查及壁面图像后期拼接处理。为了让130窟这个“宝藏洞窟”尽快完成数字化与广大观众见面,队员们进了洞窟便“钉”在了脚手架上,“工程后期,大家工作前尽量少喝水,减少去洗手间的次数,争取多工作一会儿。”陈鑫说。

  130窟数字化保护工作期间遇上疫情来袭,两年中,数字化保护团队迎难而上,坚守岗位,共采集了超过12万张图像资料、约20亿个三角面的云数据,拼接加工出约500GB的成果数据,完成了规模空前的文物数字化工作。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壁画、彩塑等文物以数字形式实现了长久保存。然而数字化保护团队的工作并不止于此。“我们的成员不仅来自摄影和计算机专业,还包括艺术设计、动漫、视频编导等领域的人才。”丁晓宏介绍,目前,数字化保护团队以“前端保护+后端转化”模式运行,持续探索保护成果的活化利用,推动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播,让敦煌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在数字化保护团队的助力下,敦煌研究院在2014年至2022年间共举办、参与30余场国内外数字化展览。其间,数字化保护成果“数字敦煌”资源库及其英文版于2016年、2017年分别上线,敦煌研究院首次通过“互联网+”形式,面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30个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丰富的敦煌数字文物资源得到充分转化利用。

  2023年9月,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了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该项目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物理渲染、VR虚拟现实场景等尖端技术,1∶1高精度还原了莫高窟第285窟。观众走进展厅,戴上VR设备后便可“走进”石窟,自由探索每个角落、与壁画中人物互动,享受一场“线上知识讲解互动+线下VR深度漫游”的展览。

  在这场如梦似幻的数字展背后,数字化保护团队汇集技术实力与艺术创想,从不同专业角度对展览进行了无数次打磨——历史专业的成员依靠文献纠正某个时间节点或名称的错误;设计专业的成员注重三维洞窟质感设计与真实洞窟的区别;绘画专业的成员则关心壁画色彩还原和光感呈现情况;技术人员也不辞辛劳,积极配合改进工作。“VR互动里有一项击鼓互动,这面鼓最初设计成了人们熟知的红色大鼓。”提及这次数字展的设计,数字化保护团队成员薄龙伟打开了话匣子,“为了让展览更贴合史实,我们最终参考同时期壁画中的鼓进行了设计修改。”展览启动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获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大家既惊喜又意外。对于团队而言,我们只是一如既往地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能得到这样的肯定,我们备受鼓舞。”丁晓宏坦言,文物数字化保护是一项相对艰苦而枯燥的工作,莫高窟的环境也相对严酷,在寒冷的洞窟内,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要身穿棉衣与护膝进行数据采集,不少人都有关节炎、颈椎病等职业病。

  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年轻人来到敦煌,扎根在这里,耐住辛苦与寂寞,日复一日坚守在岗位上。“这些年轻人都对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深厚的情怀,获奖是荣誉更是使命,团队还将继续发挥青年力量,助力文物数字化保护。”丁晓宏说。

  目前,数字化保护团队的主要任务依旧是莫高窟及研究院其他下辖石窟的数字化保护。丁晓宏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拓展文物数字化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更好地应用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此外,也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帮助团队成员继续深造、交叉学习,发展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成果转化奠定深厚基础、提供后备力量。(本报记者 李欣然)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文艺演出架起中俄“文化桥”。

  • 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完成任务返回青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