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追尋“春天裏的記憶”

2016-04-20 18:35:3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劉欣

圖片默認標題

  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自4月9日開幕以來已進行過半。芬芳四月時節,在已成功舉辦的前6場精彩音樂會中,一場“春天裏的記憶”被溫情喚醒。在歷經百年洗禮的旋律裏,中國交響“好聲音”將持續奏響。

  百年樂海遺珠再現  

  探秘中國交響之源  

  以“中國交響樂記憶”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可謂是一台歷史情懷與藝術水準兼具的交響盛宴。目前,貴陽交響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山東歌舞劇院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杭州愛樂樂團已奉獻了6場精心策劃的音樂會,業內外各界紛紛表示了高度的讚許。

  中國近代音樂史研究專家梁茂春曾在自己的論文中提出:“蕭友梅1916年創作的《哀悼進行曲》是中國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在看完4月9日的開幕特別音樂會“歷史的回聲”後,梁茂春説:“最令我高興的是,第一次聽到了中國第一首管弦樂作品——蕭友梅《哀悼進行曲》——的真實音響。此前我只是從總譜上閱讀、分析過這部作品,聽了實際演奏之後,效果比我閱讀總譜時的想像還要好。這是整整一百年前的作品,是我國管弦樂創作的真正開端。一個世紀之後第一次聽到它,可以證實我國管弦樂創作的起點真是夠高的。”北京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涂松(作曲家黃自外孫)認為:“中國的交響樂需要從源頭開始了解,因為我們現代的人如果不了解歷史,就不知道未來該如何發展,如何順應時代潮流做大眾喜歡的音樂。開幕音樂會的節目設計很有意思,上半場最先演奏了蕭友梅、黃自的作品,下半場有賀綠汀的幾首曲子、最後還有一首鮮有機會聽到的林聲翕的作品。我們知道,1927年,蕭友梅在上海發起成立了國立音樂學院,30年代,是他聘請了黃自來國立音專教學。説起賀綠汀,他是黃自的四大弟子之一。説起林聲翕,他續寫了黃自未能完成的《長恨歌》……所以説,從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單中,可以看到中國早期交響樂起源、發展的脈絡,國家大劇院此次策劃做得很用心。”

  新老樂團鏗鏘發聲

  實力陣容精彩繼續 

  在已結束的前6場演出中,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龍聲華韻·炎黃風情”、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十面埋伏”、杭州愛樂樂團“梁祝”三場音樂會,均收穫了近百分之百的票房佳績。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出過後,寫作本場曲目《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的作曲家鮑元愷十分激動:“湯沐海有在歐洲從事指揮的經驗,他可以把交響樂團的能量調動發揮到極致。他在南方生活過,腦海中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氣韻,他也在新疆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能體會到西北地區那種‘大漠孤煙直’的蒼涼浩瀚,所以他能帶領國家交響樂團把這部描寫中國人民生活畫卷的音樂演繹到極致。”樂評人王紀宴則發表了評論:“味蕾和聽覺,最能以不可思議的完整性保存我們的生命記憶。一首作品或一段旋律將我們帶回往日的感覺,酷似法國小説家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中那個著名的細節:當“小瑪德萊娜”點心浸在茶水中入口的那一刻,一種往日重現的令人戰栗的幸福感傳遍全身!《森吉德瑪》《紅旗頌》《瑤族舞曲》《走西口》《春江花月夜》……鮑元愷的《炎黃風情》對於我來説,每個主題,每段過渡,甚至其中的一聲撥弦,都有“小瑪德萊娜”點心的神奇功效。”而在張藝、楊洋等樂壇青年中堅力量的帶領下,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杭州愛樂樂團等實力交響樂陣容均以完美的表現為觀眾獻上了真摯的音樂大禮。

  4月21日至29日,還將有瀋陽交響樂團、西安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上海國際青年管弦樂團、台灣長榮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6支地跨南北的樂壇勁旅,在鄭小瑛、林大葉、譚利華、許忠、葛諾·舒瑪福斯、鄭明勳的帶領下相繼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演奏辛滬光《嘎達梅林》(1956) 、 江定仙《煙波江上》(1958)、馬思聰《山林之歌》(1954)、丁善德《新中國交響組曲》(1949)、江文也台灣舞曲(1934)、周文中(1923-)花月正春風(1953) 等燦若珍寶的中國作品,讓中國交響“好聲音”持續發聲。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