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俄羅斯的Konstantin Shepin(康斯坦丁.謝平):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少談些主義、多著眼現狀”
國際在線消息(實習記者 劉暢):2003年畢業于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新聞系後,Konstantin Shepin(康斯坦丁·謝平)(以下簡稱“謝平”)先後供職于塔斯社、俄新社、中國中央電視臺等多家知名媒體,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下簡稱CRI)任記者一職。
在華生活已經超過了15個年頭,回顧自己當初來華的原因,謝平表示自己當初來華純屬工作安排,起初也只是打算在中國待上半年左右,但出乎意料地是,半年後,竟然發現自己深深愛上了中國。“我覺得自己愛上中國的理由很簡單,不外乎兩點:首先,中國人身上的樂觀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這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其次呢,正如中國的一句老話所言‘民以食為天’,我覺得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歷史。目前,我已經編寫了一本介紹中國美食的書籍,即將出版,打算向更多俄羅斯朋友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
謝平接受記者採訪(陳晨\攝)
作為俄羅斯資深媒體人,謝平結合自己在華生活的點點滴滴陸續編寫並出版了《日記中國-2015》和《日記中國-2016》等圖書,向俄羅斯讀者介紹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新聞工作者的這層身份,謝平還是中國許多重大政治事件的見證者和親歷者。“説起來,我已經連續數十年都參與報道每年三月份的兩會(NPC&CPPCC),想想還真是不可思議呀。”謝平興奮地説到,“在記者這一行,我能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中國社會中的重大事件,獲取最新資訊,這有助於我進一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是很有意義的。”當問及“中國的這些政治大事留給自己的印象”時,謝平表示因為這些政治大事都是完全面向所有中外記者開放的,所以它們的共同點就在於體現了一個開放的中國。對於外國記者而言,報道這些政治大事時不僅有機會接觸到一些著名的政治人物和重要文件,還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當今中國。“比如在兩會期間,我們外籍新聞工作者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相關著作,這對我們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通過這些著作不但能了解中國發展的現狀也能客觀預測中國未來的發展態勢。每年兩會過後,我都會帶上三四十本書回家。書中的背景信息、數字、圖表等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華、需要開展深度報道的記者而言,是非常值得研讀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部‘百科全書’,幫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總的來説,作為一名外籍新聞記者,在我看來,中國做好了回答一切問題的準備,這對我們工作的開展也是極其便利的。”謝平舉例説道。
説到中國的政治大事,就不得不提在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今年恰逢改革開放開40週年,當問及“如何看待中國這一社會主義政策” 時,謝平表示自己在10年前——也即慶祝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也被問及類似的一個問題,但10年前和10年後的回答理應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改革開放政策本身就是處於一種‘進行時’的狀態,是不斷發展變化、與時俱進的,因而得以持續發揮作用。具體來説,10年前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而10年後的今天我們談到‘中國奇跡’時,更多的則是強調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掌握了一種所謂的平衡,例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之間的平衡。尤其是在過去五年,中國政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經濟發展協調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成效顯著。總的來説,中國在過去五年來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和諧’二字的精髓——中國政府不再僅僅關注國家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農民工問題、扶貧、反腐問題等都已成為國家工作的重點。也正是在此過程中,改革開放政策不斷發展變化,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謝平解釋道。
改革開放不僅關係“對內改革”,這一偉大政策也開啟了中國的國門,搭建了中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橋梁。謝平曾負責策劃《迎著光明的腳步》系列主題片,其中不乏《俄資深媒體人:開放的中國吸引全球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將給俄羅斯帶來哪些機遇》等引人深思的專題。故而,談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加深對外開放,由此對中國和國際社會産生的影響”這一話題時,謝平表示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尤其當前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五個年頭。他説道:“就在幾天前,中俄領導人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上就雙方合作的方方面面展開了全面對話。而在過去幾年間,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突出了互聯互通;俄方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倡議則旨在解決關稅問題。兩大倡議緊密關聯,旨在促使全球貿易更趨自由化。最近的一組官方數據表明,降低或免除關稅可以促使全球多邊貿易年增長量提升5個百分點;而促進各國之間的互聯互通可進一步增加10-15個百分點,而這也正是當前中俄雙方正在致力的事業。”儘管 “一帶一路”倡議自推行的五年以來不乏喜人的成果,但謝平認為這只是開始,因為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仍舊面臨一些挑戰。“改革開放有兩種模式,也即‘引進來’和‘走出去’。很明顯,中國作為當今全球潛力巨大的市場吸引到了大量外資;而中國也履行自己的承諾,在國內建有11個自由貿易區,為外商在華投資創建日益成熟便捷的環境。然而中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仍舊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謝平解釋道。“過去十幾年間,中俄雙方一直致力於合作發展,但是兩國發展‘軌道’上的‘車輪’——也即運作模式不同。但就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上,中俄領導人達成協定,打算共建一條適合雙方發展模式的‘高速公路’。” 謝平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做實事”的風格表示高度讚揚。
過去40年來,中俄之間也一直保持密切的經貿往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加深和推進,謝平認為2018-2019年是中俄跨區域合作的關鍵節點,未來兩國不僅應該繼續推進大型國家戰略性合作項目,還必須深入發展基層領域的合作。他以過去五年間,“2013年‘長江-伏爾加河’地區合作機制首度提出”“2014年首屆中國-俄羅斯博覽會成功舉行”“2016年中俄兩國成立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及貝加爾地區政府間合作委員會”“2017年中俄將設立總規模達1000億元的地區合作發展投資基金”等實例説明中俄雙方都在不斷挖掘雙邊合作潛力,擴大合作範圍。同時謝平還指出,隨著中國對外合作的不斷拓展,中方也應當建立相應的機制體系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在今年7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就已分別在廣東深圳和陜西西安設立第一、第二國際商事法庭。(注:國際商事法庭是“一帶一路”新形勢下為公證、專業、高效解決各類國際商事糾紛所設立的專門法庭。)
除了分享自己在工作中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感悟,謝平還提及這一政策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近些年來,中國出現了‘新四大發明’——高鐵、共享單車、網購和移動支付,其中高鐵和移動支付著實改變了我的生活。由於工作原因,我經常需要奔赴各地,相對於飛機出行而言,“中國速度”高鐵則帶給我更為經濟便捷的體驗;而移動支付更是解決了紙幣流通中困擾我許久的衛生問題。”
最後,謝平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美好祝願,並希望中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能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