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環球財智頻道消息:10月9日,筆者有幸受邀參觀“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檔案文獻展”,徜徉在一幅幅珍貴的檔案文獻之中,撫今追昔,感受中國工業成長的力量,令人無比激動和振奮。
在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中,有3張照片筆者十分感興趣。一張是沈鴻與他的銑床,一張是寧江機床廠的生産車間,一張是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的超重型數控機床。機床是用來生産機器設備的機器。在中學歷史教科書裏,講到英國工業革命時,會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把用機器製造機器視為工業革命完成的標誌。用來製造機器的機器就是機床,機床工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這3張照片極有代表性。
第一張照片的文字説明這麼寫的:“沈鴻 1938年2月,在八路軍辦事處協助下,率7名工人攜帶11台機床,輾轉奔赴延安。這對以後陜甘寧邊區的工業生産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194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央軍委軍工局一廠廠長,機械總工程師,組織和參與製造出各種機器、設備共134種,參與設計建造了以木炭為燃料的一噸煉鐵爐。兩次被評為陜甘寧邊區特等勞動英雄。毛澤東為其題詞‘無限忠誠’。圖為沈鴻和他帶到延安的11台機床中的1台銑床。”沈鴻原為上海的一個小老闆,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奔赴了延安。當時的中共根據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必須自力更生發展工業,但發展工業還是需要最基本的設備,因此,沈鴻帶到延安的11台機床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奠定了陜甘寧邊區工業生産的基礎。同時,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沈鴻也充分發揮了創造性,這種自力更生精神就是紅色工業文化的重要內涵。新中國成立後,沈鴻主持製造了九套大型設備,這同樣是在缺乏基本條件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的壯舉,由此也可以看到價值觀層面的工業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二張照片的文字説明寫道:“1979年12月,四川省制定了《關於擴大企業自主權利加快生産建設步伐的試點意見》,對試點工作提出了14條具體規定。寧江機床廠是四川省最早進行擴權試點的企業之一。從1978年10月開始,該廠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和開展市場調節入手,進行了體制改革試點。到1981年,取得了産量和利潤雙倍增、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全面大幅度提高的顯著成效。圖為該廠生産車間。”這段説明非常清楚地反映了中國工業改革開放的早期歷史,不過,説明沒有提到的是,寧江機床廠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家登報打廣告的生産資料企業。在第一機械工業部的推動下,1979年6月25日,寧江機床廠在《人民日報》上刊登了“承接國內外用戶直接訂貨”的廣告,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産資料不是商品”的禁區,打破了機電産品按國家計劃指標分配的辦法,對於中國工業經濟的市場化有著開拓性的意義。照片反映了市場化改革後,産品需求大增的寧江機床廠火熱的生産場景。寧江機床廠的歷史體現了中國工業文化中的創新精神,也是憑著這一面向市場的創新精神,今天的寧江依舊是邁向智慧製造的優秀企業之一。
第三張照片展現了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2012年交付給客戶的XKU2680型超重型數控龍門鏜銑床和DL250型超重型數控臥式銑車床。比較一下,第一張照片裏沈鴻的銑床,個頭其實不大,如果與第三張照片裏的龐然大物擺在一起,可能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那個時代中國還沒有真正獨立的機床工業,就是沈鴻使用的這種普通的機床,基本上都要依靠進口。今昔對比,中國工業的成長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於軍工生産的高端機床,向來也是發達國家限制出口乃至禁止出口的戰略物資,因此,擁有製造超重型機床的能力,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張關於機床的照片,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工業的成長。了解這一歷史,傳承自力更生、開拓創新的工業文化,是這次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的重要意義。(特約專家 嚴鵬 圖片均為“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檔案文獻展”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