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材料看實體經濟突破口
來源:人民日報  |  2018-12-03 08:48:39

從原材料看實體經濟突破口(中首)(見解)(財智推薦)

  核心閱讀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原材料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産品品種不斷豐富,産品品質逐步提升,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生産技術水準、工藝路線基本能掌握,不大會“卡脖子”,而原材料品質對産品品質的制約較大,可以説産品品質的60%取決於原材料品質

  原材料品質提升是振興實體經濟的大文章。日前,工信部等四部門印發了《原材料工業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到2020年,我國原材料産品品質明顯提高,部分中高端産品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供給結構得到優化。

  原材料産品品質一頭牽係消費環節的衣食住行,一頭連接生産環節的結構升級。當前我國原材料工業發展情況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原材料行業還需突破哪些難點?記者深入鋼鐵和有色金屬行業進行了採訪。

  品質在升級

  下游需求調整倒逼上游供給轉型,我國原材料産品品質逐步提升

  在杭州東華鏈條集團有限公司的自動化生産線上,經由材料改制、衝壓、去毛刺等多道工序,最初的“大塊頭”鋼材已不見蹤跡,一批凹凸有致的鏈條零件基本成型,它們將被傳送至最後一道“關口”——熱處理加工車間。

  “這裡是檢驗原材料能否‘涅槃新生’的關鍵‘關口’。”東華鏈條集團副總經理袁立華説,如果原材料中含有微量雜質,或者內部結構不均勻,就會在淬火中斷裂。“如今我們使用的特製鋼材都是經得起烈火考驗的。”

  這种經受烈火洗禮的特製鋼材名叫45錳鋼,是一種優質結構鋼材。幾年前,一家國外扶梯生産廠商向東華鏈條集團提出高抗拉強度的鏈條需求,出於開拓市場的考慮,東華鏈條將需求轉向産業前端,與杭州鋼鐵廠簽訂協議,辟出一爐鋼的産能專門煉製這種優質結構鋼材。沒過多久,一批60噸左右的合格45錳鋼被運送至東華鏈條的生産線,加工裝配後遠銷海外。

  如今,在東華鏈條,這批最早60噸的小試驗已經發展為一年10萬噸的大産能,並在國內鏈條行業廣泛推開。“原材料直接影響産品的品質穩定和內在性能,選擇優質供方是品質保證的前提。” 袁立華坦言,好在目前國內鋼企也在加大投入,進行技術革新,原材料品質得到快速提升,為下游企業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對上游企業而言,品質攻關往往與産品轉型休戚相關。以河鋼集團為例,早些年,建築鋼材生産佔到其全部産能的70%左右,而相對於機械製造,基建領域對鋼材品質要求較低,因此企業産品檔次低、品類少。通過技術進步和産品轉型,河鋼産品結構實現“反轉”:70%的鋼材用於工業製造,30%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産品品質大幅提升。

  在河鋼集團戰略總監李毅仁看來,質的提升是被“逼”出來的,客戶結構的高端化倒逼出産品品質升級。

  2015年,河鋼收購海爾特鋼,同時,出資在海爾設立家電研發中心,通過提前掌握海爾的家電産品需求,快速調整技術體系和産品結構,進行定制化鋼材的研究和開發,使河鋼的鋼鐵産業服務鏈深度嵌入海爾的家電産業鏈。“如今下游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不再滿足‘量大面廣’,而是追求個性化和品質化,這就倒逼我們不斷擴大有效的中高端供給,在産品檔次和品種上下功夫。”李毅仁説。

  一場品質變革不僅來自企業內部的轉型定位,更多受市場需求驅動。“蘋果公司對手機表面材料有嚴格的品質要求,為了滿足要求,促使電解鋁企業必鬚生産出AL99.9以上的電解鋁鋁液。”中鋁集團企業管理部主任周利洪介紹,電解鋁企業除了加強自身生産各環節的管控外,還需使用高品質的氧化鋁。這就倒逼我們進行技術攻關,同時強化過程管控,以生産出持續滿足客戶要求的産品。

  無論是東華鏈條産品“走出去”、河鋼産線高端化,還是中鋁的技術攻關都標誌著我國原材料工業品質在不斷提升。“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原材料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産品品種不斷豐富,産品品質逐步提升,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工信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説。

  標準存短板

  目前原材料行業標準體系還不完善,技術指標相對寬泛,難以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需要

  儘管在産業鏈上下游協力下,我國原材料工業産品品質有了長足進步,但在採訪中,仍有多家企業表示,與進口産品相比,國産原材料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制約著企業向世界市場拓展。

  “由於國産原材料品質較低、性價比優勢不高,目前我們這個行業80%以上要靠進口。” 湖南嘉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坦言,在國內採購不到符合條件的鋼材就只能進口,但進口鋼材成本比國産要高30%左右。

  事實上,經過幾輪品質提升後,當前産品品質差距主要反映在更細微的指標上。江蘇力星通用鋼球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經過與上游鋼鐵供應商的合作,已經完成了一代、二代轎車輪轂鋼材的國産化,但三代、四代産品對鋼材的純度、缺陷控制、精度等指標要求更高,目前主要依靠進口。

  影響産品品質的因素無外乎原材料品質、裝備水準、技術水準、操作品質和管理水準等方面。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生産技術水準、工藝路線基本能掌握,不大會“卡脖子”,而原材料品質對産品品質的制約較大,可以説産品品質的60%取決於原材料品質。

  對上游原材料企業來説,制約企業進一步提升産品品質的瓶頸在哪?

  “我國製造業領域消耗的鋼材品質參差不齊,不同企業使用的原材料標準各不相同,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 李毅仁進一步闡釋,“由於標準缺失,上游原材料製造商往往通過下游知名企業的認證,來顯示自己的産品品質水準;下游廠商有時得嘗試使用鋼材後,才能確認供應商,這就大大提高了企業創新成本。”

  “材料的性能,特別是極端性能能否實現,取決於材料結構的穩定性和成分控制的精度,而精度和穩定性只能建立在標準之上。”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看來,標準是品質和性能的同義詞,也是衡量行業發展品質的尺度,應該成為企業進入某一行業的準入門檻。

  工信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原材料行業標準體系還不完善,技術指標相對寬泛,難以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需要;産品標準和應用標準之間存在脫節問題;此外,國內標準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和影響力還不高,標準對産品、技術、裝備和服務“走出去”的促進作用尚不足。

  各方同發力

  品質提升是系統工程,除完善標準外,加強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優化品質發展環境也不容忽視

  健全標準體系是當前提升我國原材料産品品質亟待破解的問題。《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在提高標準的先進性、協同性、引領性上下功夫。

  “行業內標準意識較弱,用標準來規範提升原材料工業需要各方共同發力。”李毅仁認為,首先,行業協會作為企業共同體,要承擔起建立健全産品行業標準的責任,在標準完善後,有關部門應將自律標準上升為強制性標準,倒逼不符合標準的企業退出行業,同時鼓勵行業內的“領頭羊”企業牽頭制定前瞻性標準,成為行業發展風向標。

  産品品質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除完善標準之外,加強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優化品質發展環境也同樣不容忽視。

  《行動方案》指出,下一步將從實施品質技術攻關、開展品質分級評價、推動“互聯網+”品質、提升産業集群品質、優化品質發展環境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我國原材料工業發展品質和效益。鼓勵圍繞應用需求、重點産品品質分級等制定團體標準,每個行業重點培育1—2家從事品質分級評價的認證機構。同時,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高原材料産品品質追溯能力,鼓勵原材料生産企業與下游企業建立品質追溯機制,建立覆蓋設計、生産、流通、應用等環節的原材料産品品質追溯數據庫。

  “部分原材料基礎核心技術還存在短板,比如分離技術是石化行業的關鍵技術,但國內在這方面的一些重要設備、配套部件還無法提供高品質産品。”工信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説,此外,受産能結構性過剩影響,産品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優質不優價。“我們將建立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科研院所、檢測機構和聯盟等的協同工作機制,在技術創新、標準制定和品質管理等領域廣泛開展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以品質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的工業採購品品質保險機制。”

  企業更應主動提升自身的品質管理水準。“處於産業鏈上下游的每一家企業都不是孤立的,企業要主動融入其中,扮演不同角色,改善供給結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産業生態圈。”劉戒驕建議,企業應密切跟蹤經濟社會發展對材料的需求,加強中長期市場需求分析,及早進行研發,為贏得市場機遇做好技術儲備和積累。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則認為,當前原材料工業標準化水準參差不齊,對原材料工業企業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企業應抓住我國標準化領域深化改革的機遇,通過高標準倒逼高品質。一方面,制定高於國家、行業標準水準且能直接服務下游客戶的企業標準,通過先進、適用的企業標準構建聯通用戶的渠道,提高企業服務下游用戶的能力,助力企業在市場細分領域培育品牌和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應專注于技術創新,填補現有細分領域空白,彰顯企業技術領先水準,快速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引領原材料工業品質水準的整體提升。(記者:王 政 韓 鑫 製圖:郭 祥)

責編: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