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
40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進程,涌現出一大批勇立時代潮頭、銳意改革創新、敢於實踐探索的先鋒模範。12月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上隆重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鋒。
在這100人中,來自中國工業戰線的改革先鋒,有“兩彈一星”元勳于敏、王大珩;有獲評“科技興油保穩産的大慶‘新鐵人’”王啟民;獲評“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 葉聰;獲評“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李書福等眾多引領中國工業發展與改革實踐不斷突破前行的傑出代表,他們的事跡也呈現在“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中。
在“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深圳站鳴鑼開展之際,本欄目將通過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件件特殊的展品,聚焦出現在文獻展中百名改革先鋒的故事,以連續報道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讀者。
國際在線環球財智頻道綜合報道(范志武):在“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中,王大珩的事跡不僅同“兩彈一星”發射升空緊緊聯繫在一起,同時他也從光學研究和儀器儀錶研究出發,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傾注了無數心血。
人物小傳
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第一台紅寶石鐳射器和首臺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大型光測設備。1986年3月,他會同其他3名科學家提出“863”計劃建議並獲中央批准,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1992年與其他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建立中國工程院。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他是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以畢生之力開拓了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廣闊天地;
他是名副其實的戰略科學家,為科技事業和國家發展殫精竭慮;
他還是中國計量基礎研究的奠基者,對儀器科學的發展高瞻遠矚、問診把脈……
1948年,滿懷科技強國的夢想,王大珩從國外回到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初,應用光學在我國幾乎一片空白。1951年,王大珩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面對國家的需求,王大珩運用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製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後來,在王大珩的帶領下,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相繼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高溫金相顯微鏡等一大批高水準的科研成果,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八大件一個湯”(指8種光學儀器和融化態光學玻璃),一舉改變了新中國在該領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國産精密光學儀器的基礎。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決定獨立自主地發展我國原子彈、導彈技術。在靶場上建立大型光學彈道測量系統是其中重要課題之一。王大珩親自擔任項目的總工程師,經過5年多的努力,項目獲得了成功,使我國的光學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王大珩帶領的團隊為“兩彈一星”的研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學觀測設備。直到今天,在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中,王大珩當年帶領大家研製的光學電影經緯儀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縮小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科技的差距,王大珩向中央提交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在建議書上簽名的,還有著名科學家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建議送上去不久,鄧小平同志即寫下“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後來按照小平同志的批示,依據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的建議,有關部門終於制定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並獲得國務院和中共中央的批准。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863”計劃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
王大珩從事光學和儀器科學事業70餘年,曾當選為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由他主持開設的光度、溫度、長度等計量研究工作,成為後來成立的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術基礎。
王大珩對儀器科學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總是強調:“儀器儀錶是保證生産品質的物質法官,作為測試工具,儀器儀錶本身必須是高品質的,否則得出的結論不可靠,儀器儀錶就成了玩具,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他認為,儀器科學是一門新興科學,發展極快,而且同不少學科交叉,特別是與信息技術的關係密不可分,必須時刻保持創新和發展,加強學術交流至關重要。相關企業除了要關注市場需求,更需注意關鍵技術的研究和創新;除了重視整機設計,還要注意主要原材料和元件必須同時發展。當今的社會生産和生活要求我們的儀器儀錶不僅僅要提高準確度和可靠性,還要提高觀測、採集數據的方便性和經濟性。談到儀器儀錶在當今社會的重要地位時,王大珩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中國科學技術要像蛟龍一樣騰飛,這條蛟龍的頭是信息技術,儀器儀錶則是蛟龍的眼睛,要畫龍點睛。”
“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展品呈現:
圖文展品(一):第五編 改革開放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部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
展品説明: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等科學家向中共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準、發展高科技的建議。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該計劃後被稱為“863計劃”。圖為“863計劃”的四位倡導者。左起: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
圖文展品(二):第九編 牢記使命 砥礪前行 第三部分:中國工業精神
展品説明:
“兩彈一星”的研製,匯集了我國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風餐露宿,披星戴月,艱苦創業。出於保密的需要,他們隱姓埋名,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往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作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高度評價了“兩彈一星”研製成功的偉大成就,熱情讚揚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排名按姓氏筆畫為序)“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排名按姓氏筆畫為序)“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一排左二為王大珩)
(人物小傳素材來源於:《中國品質報》 展品圖片及説明來源於“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